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客家传统婚嫁风俗介绍

客家传统婚嫁风俗

客家文化即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在特定生存环境下所选择的对应策略。主要包含:客家的哲学、语言、科学、教育、道德、文学、艺术及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期介绍一些客家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媒人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坐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 上一条: 客家传统喜庆习俗
  • 下一条: 客家春节传统风俗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兴宁市民俗
  • 小时候,经常听到爷爷奶奶在听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汉族民歌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用客家方言吟唱,它即有汉族文化的风格,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畲瑶侗民歌的优秀成分,自客家山歌
  • 在农村历来重男轻女,过去要生男孩才有送酒请客。孩子一生下来大家欢喜,长辈记时辰、排八字,求神保佑。亲戚朋友与邻里送阉鸡、鸭蛋、猪肉,也有送红包的。男家也要向女方客家人生孩子习俗
  • 农历六月初六,客家人都有把衣物书籍搬到室外晒太阳的习俗,因此又被称为“曝晒节”或“太阳诞”。旧时人们常说“六月六”的太阳最“苦”,只要把东西拿去见太阳,什么虫客家六月六风俗
  •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国汉族民系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在全国各地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客家人端午节的习俗
  • 大家好,我是李丽华,来自广东梅州兴宁,今天想为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兴宁。兴宁的有名的酒叫客家娘酒。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之一就是客家酿酒,又称“老酒”、“滗酒”或客家娘酒
  • 、何南凤与石马的传说兴宁城北上近三十里,有个一去处,叫石马镇。其得名于镇内一块酷似仙马的巨石,巨石的附近,出了一个才子何南凤。石马的老人津乐道关于何南凤和石兴宁的民间传说
  • 房屋明清以来,兴宁人的房屋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即围龙屋、棋盘屋和四角楼,规模宏大,往往数十户以至百户人家聚族而居。弥后,规模较小的二栋两横式较为普遍。改革开放以来兴宁市生活习俗
  • 春节习惯上称“过年”,是兴宁人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过年时出外工作的兴宁人都会回家过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梅州兴宁的风俗
  • 兴宁市推荐民俗
  • 兴宁市客家妇女“坐月子”
  • 兴宁市客家分龙节
  • 兴宁市客家人的待客礼节
  • 兴宁市客家婚礼从"哭嫁"开始
  • 兴宁市梅州花螺墩
  • 兴宁市兴宁市生活习俗
  • 兴宁市兴宁学宫
  • 兴宁市梅州中秋习俗
  • 兴宁市大年三十敬“祖公”
  • 兴宁市客家人生孩子习俗
  • 兴宁市热热闹闹“过大年”
  • 兴宁市火把节游行
  • 兴宁市客家传统喜庆习俗
  • 兴宁市客家人崇尚红色
  • 兴宁市客家女出嫁的送“盆”礼仪
  • 兴宁市客家人的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