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韩城社火介绍

韩城社火

韩城社火

“耍神楼”是用于民间祭祀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韩城社火中最威武的项目之一。许多村,每逢庙会均有锣鼓“耍神楼”。

据西庄镇东庄村《神楼记》载:“吾邑有法王神楼,正月十五迎神于村,清明送神于庙,厥有定规,由来已久矣!”“法王”是传说中的一位名医,姓房名寅,因为使宋真宗的太子降生被封为神,西庄八社①建庙祭祀。“耍神楼”即八社人民迎送这位神医时的社火。

正月十五迎神(法王)回村后,供奉至清明再送神上庙。送祭队伍前边以铳开道,村牌、对联紧跟。道锣、大号(俗称“嗡”)声闻数里;各色旗幡,迎风舞动。三、五坡锣鼓过后,“四人台”神楼(俗称“武楼”)迎势冲来。神楼周身吊有无数铜环,抬神楼者的手足也均戴有串串铜铃,铜铃铜环随着抬神楼人的舞步,铿锵作响。抬神楼人以统一的步履,以对称的“耍架式”舞蹈,轻踏慢进,和谐律动,与铿锵的铜环声相呼应,踏步时,神楼如小舟待航;慢进时如轻帆荡漾。突然,火铳爆响,锣鼓齐鸣,人声鼎沸,神楼左摇右摆,似脱缰狂奔之马,铜环声扣人心弦。随着一阵呐喊,神楼向前狂奔,抬神楼人脚下生风,周身铜铃如涛声澎湃,远视神楼,如顺水而下的战舰疾行,观众心情激荡,赞声不绝。“大军”过后,“16抬”神楼(俗称“文楼”)赫然出现。神龛高约两米,绘彩辉煌。法王塑像安坐其中,赤眉金身,横眉怒目,手执宝剑,脚踩毒蛇,令人肃然起敬。

50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耍神楼”被取缔,此后30年间无人问津。直至1985年春节,在省文化厅和地方党政组织的支持下,多年不见的“耍神楼”以群众自娱的一种艺术形式又和韩城人民见面了。彩饰一新的神楼,独特的舞蹈节奏,威武壮观的气势,博得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受到国家艺术研究所、省文化厅的重视。

逢年过节,在喜庆的社火队列中,芯子往往是压轴节目。韩城的芯子有两种:抬芯和背芯。比较起来,背芯更易见表演者的功力,为人民所喜爱。

南原城北村是抬芯的故乡。民国15年(1926),在城北村的故事箱中翻出明万历年间摆芯子时的捐款帐本,可见明代抬芯就活跃

在民间社火的行列中。辛亥革命后,城北抬芯的内容逐渐革新,罢旧的戏文,兴猜迷斗智的故事,社火风气为之一新。1982年春节,城北抬芯以“溥彼韩城”为总题,以韩城民间十大故事为内容,入城献艺,引起轰动。城北芯子的构造是以木架为底座,四人抬杆;

芯子架高达丈余,架上的角色多至五六人;底座以景托人。表演时,数堂芯子款款移来,数组小演员在蓝天白云下舞动,既惊险,又飘逸,观者尾随其后,赞不绝口。

和抬芯比,背芯是后起之秀。清道光年间,北原大梗村有一个叫“同虼蚤”的富户人家见抬芯移动不便,便首创了背芯。背芯一人背一堂,行动自如,欢快飘洒。可舞一般的舞步,又可交叉变换队形,比抬芯更吸引观众,于是背芯很快就在韩城普及开了。

背芯的制作,讲究奇巧。六七尺高的铁杆,卡在背芯子人的腰背上,杆上吊一块小孩踩的木板。经过艺人的精心处理,能表演出孙悟空独立在云头上,七仙女舞蹈于莲蓬中的艺术形象。背芯子的艺人,讲究功底好,身架活,扎脚稳,腰劲足。尤其是背双芯子的艺人,那就更难了。一场社火摆街过巷,要三四个钟头,平衡端正地扎好坐马式,踩上锣鼓点,来回舞动,变换队形,很不容易;而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艺人,却能步态萧洒,舞姿灵活,使芯子上的小演员也随之舞动,衣袂飘飘。背芯的内容,富有猜迷斗智的讲究。

民国9年(1920),北涧西村为纪念“药王”孙思邈出的一堂芯子,背者胸前挂一张纸牌,上书知母、贝母两味中药名,芯子上却是一书生背着一位老妪。内行一看,便知是射“穆连生背母”,切中时义,耐人寻味。

锣鼓多是社火的乐队,锣鼓群的大小、阵容、声势对社火的艺术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独立的社火节目,南原有“百面锣鼓,北原有“挎鼓子”。

“百面锣鼓”兴起于南原城北村,是旧时该村“三社”(东华社、南金社、西城社)的鼓乐,所以又名“城北锣鼓”。清乾隆年

间,城北村徐乾元、樊典将古时的鼓式改编定型为现有的四种打法:《打五元》、《五子夺魁》、《狗嘶咬》、《老锣鼓》。“百面锣鼓”是每年元宵佳节时,“三社”为庆五谷丰登而大摆社火时的专用节目。社牌上写的“田家自有乐”、“农民鼓舞春”是其宗旨的自白。民国24年(1935),城北人因喜遇丰年,大闹社火,观众达万人。1950年元旦,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三社”又联合演出了百面锣鼓。此后,每逢过节或有重大庆典皆有百面锣鼓演出。1982年,电影《追索》在韩拍摄,百面锣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

格被摄入了镜头。

百面锣鼓声势雄壮,阵容宏伟。一面大鼓居中,4面小鼓环列,40面大锣、40面铙钹分列左右,两名指挥人手持摇杆指挥,一旦敲起,节奏分明,鼓乐喧天,气势磅礴,声闻数十里。群众编口诀道:“百面锣,随大鼓,铙钹隔,手锣补,看花梢,数小鼓,看气势,象猛虎。”百面锣鼓传达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反映了群众欢腾的情绪。

“挎鼓子”是一种祀神锣鼓。相传元朝灭金之后,为庆贺胜利,军乐队敲锣打鼓,后人沿袭下来,作为祭祀法王的鼓乐。据说,旧时鼓手头戴红缨凉帽,身披黄马褂,腰束白色布裙,足蹬战靴,马步蹲裆式击鼓。击鼓时仰面朝天,保留有蒙古骑士的特点。“挎鼓子”的乐器,除鼓,锣、铙钹、马锣外,还有“嗡号”即“海螺”领奏,带有古时军乐的遗迹。“挎鼓子”的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肚里痛》等。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连击鼓边铁钉而发出的酷似野兽饿急磨牙齿的声响,模拟逼真,技巧高超。

“挎鼓子”表演时,离不了“绕杆子”。这种“绕杆子”和“百面锣鼓”的指挥杆不同,不是为了指挥鼓手,而是为了渲染气氛。以前多是男扮女装绕绕杆子,解放后开始由装束时髦的姑娘代替。这些姑娘身着艳服,眼戴墨镜,手执饰有彩绸花束和串串银铃的长绕杆,英武多姿。每当挎鼓队进城表演,常有十几杆,甚至几十杆绕杆子相随。表演时,鼓声激越,铙钹声飞扬,几十杆绕杆上的五彩花束在鼓手上空上下翻飞,场面十分动人。

韩城烟火有文武之分。沟北烟火纤巧花哨,人称“文火”。赵庄烟火炮声震天,烟花四射,有如虎啸龙吟,人称“武火”。

武火的火场布置宏大威武。全架火设老杆四柱,一柱老杆辖300竿火桩,称为一角火。全火共1200桩,一桩常年为12筒火,闰年为13筒火。全火共设火筒14400筒。全部火竿按起火顺序绕场四圈,部署严整。竿与竿之间由火码飞梭串连,一经发火,火码三上老竿,三下老竿,自动引爆,至全部烟花放完,约需两个小时。

由于场面太大,代价太高,赵庄烟火从未放过全火,半架火也极罕见。1950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赵庄艺人在县城放了一角火,使数万观众大开眼界,叹为观止。黄昏时分,上百支“起火”从火场窜上天空,在空中爆响,这叫做起火叫人。天刚黑,台上点火,火码飞速地绕场一周,四周华灯齐放,这叫做火码发灯。火码飞上老杆,老杆上鞭炮轰鸣,天摇地动。至此,烟火才算正式开始。火码一下老杆,燃起一圈轮子火,老杆上筒火同时燃放。只见火场上数十个火轮飞转,“红莲花”、“白莲花”盛开,

“大梨花”、“石榴花”竞艳,“葡萄串”、“落地桃”、“牛吼金蝉”火树银花,五光十色,使人眼眩目晕,如临幻境。火码二上老杆,二龙口对峙放火、“炮打襄阳”,流星四迸,“火烧樊城”,火阵齐鸣。硝烟遮天,炮声撼地,观众如临战阵。火码三上老杆,引燃“乱码桩”。刹时,“乱码桩”上十数个火码齐飞,数十杆花火同时燃放,烟火进入高潮。东角“四季花开”,西角“孔雀开屏”;“炮伞”轰天,数十朵“金伞”自天而降;“炮群”震地,两条火龙在地面盘绕撕拚,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赵庄烟火于清道光年间由该村进士强克捷从四川邛崃县引入,一直由强姓秘密经营。强姓各家各执一技,门户之间亦不泄密,知其全部底细者,实无几人。退休教师高健(姚庄人)自费钻研,继承并发展了赵庄烟火,用自己研制的配方和湖南浏阳出口花炮交流,制作出火、色、焰、光四样俱全的烟火几十种。施放多次,效果很好。

沟北文火是沟北村艺人高秀山、高凤歧于民国32年(1943)从赵庄学得并改良而来的。它重在烟花造型,其优秀项目有“猴儿尿尿”、“介子推抱柳”、“彩莲灯”、“顶灯台”等,因老艺人相继下世而停演。

  • 上一条: 社火马勺脸谱
  • 下一条: 丰县话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韩城市民俗
  • 韩城人对老年人的生日尤为重视,叫做“祝寿”,或称“过寿”、“贺寿”。一般人从60岁起过寿。每10年一大寿,其他年龄过寿规模较小。贺寿日,亲戚邻家前来祝贺,儿媳给陕西韩城的寿诞习俗
  • 韩城“谏公”鼓吹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乐曲谱“谏公”是韩城市西庄镇杨村王门后裔尊神敬福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古韵古味,优雅动听。“谏公”曲谱由来已久,清顺治韩城“谏公”鼓吹乐
  • 司马迁(约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
  • 韩城民间社火种类繁多。有秧歌、皮影社火主要有高跷芯子、锣鼓、烟火、跑旱船、耍神楼、跑竹马等。在祀神社火中,以耍神楼为代表。在游艺社火中,以芯子最有特色韩韩城民间社火
  •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陕西韩城芝川镇南奕坡旁的悬壁顶端,东濒黄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带,气势磅礴。从东北坡脚拾级而上,进入建筑群前,壮观的木牌坊正中高悬金字额书“汉太史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
  • 韩城秧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陕西省韩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秧歌,俗称“唱秧歌”,属陕西汉族民间流传的“小对对戏”形式,它与“渭华秧歌”“洛川秧歌”等韩城秧歌
  • 祭祀蒸食祭祀蒸食是乡民过年过节、生子、盖房时用来祭神的祭品,主要品种有“枣祃瑚”、“子福”、财神馍、房王馍等。财神馍形如罐状,俗称“银子罐”房王馍则在财神馍上祭祀蒸食
  • 东庄神楼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庄神楼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社火奇葩,被誉为社火之王。闯神楼是用于民间祭祀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是韩城社火队伍东庄神楼
  • 韩城市推荐民俗
  • 韩城市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墓
  • 韩城市陕西韩城婚俗
  • 韩城市韩城古门楣题字
  • 韩城市祭祀蒸食
  • 韩城市陕西韩城徐村清明胜过年
  • 韩城市韩城十三花
  • 韩城市乾州蛟龙转鼓
  • 韩城市民间社火
  • 韩城市陕西韩城“鲤鱼跃龙门”传说
  • 韩城市陕西渭南韩城十三花
  • 韩城市韩城社火
  • 韩城市陕西韩城南桥
  • 韩城市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
  • 韩城市韩城茶俗
  • 韩城市东庄神楼
  • 韩城市韩城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