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彝族爬油杆介绍

彝族爬油杆

在光溜溜的树杆上涂了猪油或是清油往上爬,叫做“爬油杆”。每逢火把节,四川省的布拖、普格和昭觉等地,常会组织这样的比赛。

那树杆一般高有10米左右。油杆立好后,长者会说明油杆由谁立,上挂何奖,并鼓励小伙子们大显身手夺取奖品。小伙子们常是蜂拥而上,但油杆太滑,许多人爬一截后又滑落下来。有的加了锅烟灰的油杆,使爬杆的人下杆后留下满身满脸的油污黑迹。

现在,油杆上大多用清油,一般不用猪油、锅烟灰。无需报名,无需排队,你能爬就爬,一个人爬或几人同时爬都行,杆上你踩我踏。有的人爬上去后用肩或臂托着上面的朋友,让朋友借力爬。

油杆下面总是聚集着许多彝族群众,其中有许多姑娘打着黄伞观看。这时,有的小伙子就想在姑娘们面前尽情展现。真正的高手常在后面,他们要等别人把杆上的油抹得差不多了,才上杆一鼓作气拿下杆顶的奖品。

注:

爬油杆比赛主要在布拖县和普格县的火把节里可以观赏到。四川省布拖县的火把节,每年7月23日到26日从区到县城分层次举行;普格县城的火把节,每年7月28日上午10时开始举行。

  • 上一条: 邵阳回族习俗
  • 下一条: 彝族爬油杆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普格县民俗
  • 在光溜溜的树杆上涂了猪油或是清油往上爬,叫做“爬油杆”。每逢火把节,四川省的布拖、普格和昭觉等地,常会组织这样的比赛。那树杆一般高有10米左右。油杆立好后,长者彝族爬油杆
  • 在光溜溜的树杆上涂了猪油或是清油往上爬,叫做“爬油杆”。每逢火把节,四川省的布拖、普格和昭觉等地,常会组织这样的比赛。那树杆一般高有10米左右。油杆立好后,长者彝族爬油杆
  • 口弦音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是一种用青竹制成的简单乐器,弹奏音色独特,深受羌族妇女的喜爱。目前,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能够娴熟制作、弹奏口弦的人屈指可数。口口弦音乐
  •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弹篾”,在我国西南的诸多少数民族,尤其在彝语支民族中比较通行。傈僳族作为彝语支民族,其竹口弦制作历史久远。据考证,竹口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
  • 义诺彝族民歌就是特指雷波地区的义诺民歌,是流传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义诺土语地区的传统民间歌曲。雷波自汉代置县,历代都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完整义诺彝族民歌
  • 民族概况我国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米族概况
  • 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彝族年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年十分重视,也彝族年
  •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勤劳智慧的布拖彝族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繁重的劳作彝族阿都高腔
  • 普格县推荐民俗
  • 普格县彝族爬油杆
  • 普格县彝族爬油杆
  • 布拖县彝族的姓名
  • 冕宁县藏族赶马调
  • 德昌县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
  • 会东县四川会东彝族女子贞节牌坊
  • 甘洛县四川甘洛尔苏藏族还山鸡节
  • 德昌县傈僳族民间传说
  • 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
  • 喜德县彝族金属锻造技艺
  • 越西县木模拉格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概况
  • 西昌市西昌市花/市树
  • 西昌市彝族饮食文化
  • 雷波县哥斯达尼加礼仪习俗
  • 美姑县彝族毕摩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