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苗族风俗摇马郎介绍

苗族风俗摇马郎

游方,旧称“摇马郎”,是黔东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这些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过游方这种方式,交结朋友,选择伴侣。

《黄平州志》上曾有这样的记载:“......吹笙间以山歌,木叶两相勾引于深沟密菁,促膝私语,谓之‘摇阿妹’,又谓‘摇马郎’”。至今亦然。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习俗,有的地方同姓不同宗也可通婚。为了青年男女社交,每一个苗寨都有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叫“游方坡”,或“游方坪”。节日一到,母亲为女儿做花衣,父亲存钱打首饰,把女儿打扮起来去有方。男青年往往要爬山涉水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主动到游方坡去游方——用吹口哨、木叶、夜箫、芦笙或唱山歌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出门。有的地方平时夜间也可以游方。姑娘们身着崭新的衣裙,头戴银首饰,颈配银项圈,用以表示自己的富有,并以自己美丽的容貌和姿态,吸引小伙子的爱慕。他们在游方坡见面后,小伙子十分礼貌的和姑娘打招呼,称赞姑娘的美貌,然后通过对山歌互相介绍。夜幕降临后,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在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步随着舞曲变换,进、退、回、旋,整齐而优美,多样而和谐,时而强健有力,时而轻盈舒缓。尤其在月光下,悠扬的芦笙伴着优美的舞姿,蒙蒙胧胧,,像到了另一个天地,特别富有诗情画意。可以说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在舞蹈和对歌中进行的。

深夜后,男女青年围着火塘对唱。这时候的对歌往往是小伙子用歌声赞美姑娘的美丽、聪明等,抒发爱的情意,把一切赞美的语言都拿出来。姑娘也可以“海誓山盟”,表达出非他不嫁的决心。

  • 上一条: 印江红棺葬
  • 下一条: 苗族芦笙与芦笙舞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美姑县民俗
  • 毕摩文化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毕摩最早是古代彝族社会的祭司和部落首领,具有崇高的威望与地位,其文化源远流长。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彝族毕摩音乐
  • 彝族克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口头论辩“克智”是彝族民间在婚礼、丧葬、节庆等场所以主客双方论辩手临场演述的一种诗体口承文学,是彝族民间语言艺术中内容最丰彝族克智
  •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
  • 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博物馆,有一个神秘的展厅,它展示着来自遥远、古老的西南民族——彝族的宗教仪式生活,来这里参观的人们无不为其古朴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毕摩文化发出感彝族毕摩文化
  • 在彝族社会的“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中,毕摩的地位处于第三位。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西南的云毕摩与苏尼:彝族宗教的祭司
  • 游方,旧称“摇马郎”,是黔东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这些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过游方这种方式,交结朋友,选择伴侣。《黄平州志》上曾有这样的记载:“苗族风俗摇马郎
  • 一彝族历史文化源流与火葬达“尼木措毕”仪式的传承彝族是远古西北氐羌人在南下到金沙江流域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彝族文化与远古凉山彝族 “尼木措毕”祭祀
  • 彝族毕摩绘画是由彝族祭司毕摩画在纸张或兽皮、树皮、竹简、石头、木板等载体上的图画,是一种通过绘画与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反映历史生活毕摩绘画
  • 美姑县推荐民俗
  • 美姑县彝族毕摩音乐
  • 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
  • 美姑县毕摩绘画
  • 美姑县苗族风俗摇马郎
  • 美姑县凉山彝族 “尼木措毕”祭祀
  • 美姑县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
  • 美姑县彝族克智
  • 美姑县“西俄布”:大凉山彝族的宗教祈福节
  • 美姑县毕摩与苏尼:彝族宗教的祭司
  • 西昌市西昌火把节
  • 喜德县凉山彝族漆器艺术
  • 布拖县阿都歌谣
  • 木里藏族自治县普米族概况
  • 昭觉县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
  • 西昌市彝族舞蹈
  • 盐源县大凉山彝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