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苦行僧:印度教国家里独有的景观介绍

苦行僧:印度教国家里独有的景观

走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中老年男子。他们脸上画着五颜六色的条纹,一手拿着小铁罐,一手拄着拐杖在闲逛。如果你看上他一眼,他会马上走过来在你的额头上点上一颗吉祥痣。当然这不是免费的,你要知趣地给他10—20个卢比。这些人就是印度教国家里独有的一道社会景观—苦行僧。

物质需求降到最低

在尼泊尔苦行僧被叫做Baba,意思是“圣人”。他们被看成是来凡尘普度众生的“神的使者”,受到人们的尊重。加德满都的苦行僧多喜欢聚集在当地最大的露天火葬场——巴格马蒂河边的帕舒帕蒂神庙附近居住。他们三五成群地住在神庙外的长廊下面。多数人年龄都在四十岁以上,大多赤身裸体,身上涂抹着木炭灰甚至是死人的骨灰。只在腰上裹一块看不出颜色的破布。苦行僧每人除了一个碗以外几乎一无所有。据记者估计,他们每人全身上下的东西价值不会超过人民币5块钱。但是也有例外,记者就亲眼看到一个苦行僧手里拿着时髦的Mp4播放器在听音乐。可能是哪位好心游客送给他的。苦行僧头发常年不剪不洗,胡乱盘在头顶。长长的胡子打着卷,上面沾满了灰尘。

这些人一生只洗两次澡(出生和死后各洗一次),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苦行僧脸上画着各色条纹,据说是代表不同的教派。他们的面孔因为各种条纹和颜色而看起来有些狰狞。其实这些人性情很温和。在神庙附近,偶尔还能看见几个女苦行僧,她们和男苦行僧的区别是都很年轻,而且穿戴比较整齐,和普通人的差别不大。

天热的时候苦行僧们集体在长廊的房檐下乘凉、聊天。天冷的晚上就会生起篝火,围在火堆旁边睡觉。他们把对生活的需求降低到最低的限度。睡觉枕着硬邦邦的砖头,身下只铺一块布或者干脆什么都没有。平时很少喝水,一日三餐均以一种像油茶面做成的半生不熟的面团为食。记者在神庙附近还发现一位闭关几十年的老者。在神庙后面一所白色小房子里,一个白胡子、白头发的老头躺在地上的草垫睡觉。据说这位老者已经有八十多岁了。他从二十多岁起就没有离开过这所房子。每天有人给他供应食物,侍奉起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修行、打坐、冥想、睡觉。吃的食物只有牛奶和水果。这位老者算来迄今已有近60年没有出屋了,大概可以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大多来自印度

据当地人介绍,加德满都的苦行僧大多来自印度。尼印边境完全开放,两国居民自由往来,不需要任何证件,何况这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修炼者,根本不会理会什么身份证件。尼泊尔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对各种宗教十分宽容。尼泊尔政府对他们也基本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加任何干预。这些人很适合在这里修炼。

每年2月至3月在湿婆神节期间,都会有大批苦行僧会聚到加德满都,最多时可以达到一万多人。他们在巴格马蒂河两岸搭起临时帐篷。白天进行祈祷和庆祝活动。晚上在河边燃起篝火。火光四起,蔚为壮观。这些人大概要聚集一个月才会慢慢散去。

苦行原因今昔不同

苦行也许对现代人来说难以理解,这是古印度时期盛行的一种修炼方式,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印度教认为,人需要经过多次的轮回才能进入天堂。苦行僧之所以折磨和虐待自己的身体,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身体看作是罪孽的载体。苦行僧希望通过把物质需求降到最低来获得心灵的解脱,得到神的庇护和恩赐,从而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

  • 上一条: 印度民俗风情:印度人的衣着特色
  • 下一条: 阿拉伯头巾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会理县民俗
  • 会理绿水乡松坪村手工制作的饵块最有名。饵块色白,切成块、片、丝入锅煮,不浓汤,且味好。如不食用,浸泡在水里,久泡不馊不臭。制作饵块需要选用本地的大白谷米,浸泡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 彝族蹢脚舞与流传于滇西北一带的“打歌”“跌脚”“左脚舞”为同种,“蹢脚”的历史相当久远,明清时云南、四川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如“一人吹芦笙为引,男女牵手,周旋彝族蹢脚舞
  • 出门时不可随便帮他人捎带东西1、尤其是那些在车站偶遇的情况,千万不可随便帮助捎带。并不是讲什么法律法规,而是会形成一种霉运煞气干扰到自己的行程。一旦捎带则多半会出门时不可随便帮他人捎带东西
  • 阿富汗共和国,简称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64.7万平方公里。人口1980万,阿富汗人(又称普什图族)占50%多,塔吉克族人占:3o%。是个阿富汗的习俗礼仪
  • 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国际聋人日),国际聋人节是由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于1957年决定的,并规定1958年9月28日为第一个国国际聋人节
  • 走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中老年男子。他们脸上画着五颜六色的条纹,一手拿着小铁罐,一手拄着拐杖在闲逛。如果你看上他一眼苦行僧:印度教国家里独有的景观
  • 会理自古产红铜,铜器加工制作业自唐以来就十分发达,一直沿续至今。据文献载,早在东晋末年公元年,会理就有了铜冶炼,唐宋以来铜开采与加工业兴盛,南诏时期,红铜火锅制作技艺
  • 会理绿水乡松坪村手工制作的饵块最有名。饵块色白,切成块、片、丝入锅煮,不浓汤,且味好。如不食用,浸泡在水里,久泡不馊不臭。制作饵块需要选用本地的大白谷米,浸泡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 会理县推荐民俗
  • 会理县红铜火锅制作技艺
  • 会理县出门时不可随便帮他人捎带东西
  • 会理县彝族蹢脚舞
  • 会理县国际聋人节
  • 会理县国际减灾日
  • 会理县苦行僧:印度教国家里独有的景观
  • 会理县阿富汗的习俗礼仪
  • 会理县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 昭觉县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
  • 雷波县义诺彝族民歌
  • 会理县国际减灾日
  • 德昌县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
  • 布拖县口弦音乐
  • 雷波县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年
  • 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苗族服饰
  • 美姑县彝族毕摩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