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介绍

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

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

凉山彝族毛擀制及毛纺织技艺的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始创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嫫列依时代。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它的起源和存在应与汉文献记载更早。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滇王家族”墓地出土的铜俑中有的身着麻装,也有的身着袈什、瓦拉,显得十分华丽。由此可见,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滇国”时期,西南彝族的纺纱品除了麻布,还有工艺精美的毛制加工品袈什、瓦拉。

【分布区域】

彝族“加什”、“瓦拉”制作工艺分布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圣扎、义诺、所地等三个方言区的17个县市,其中昭觉县最为突出,主要分布在昭觉县域古里、竹核、比尔、解放沟、四开、附城7个片区的四大方言区。

【基本内容】

凉山彝族毛制品的种类主要是袈什和瓦拉,此外还有“博兹”(毡制武士装),“正窝”(毡袜),“勒窝”(毡制法帽),还有彝族妇女的“沙帕波”(毛裙),“丹红扎尼”(红毛裙)等。“袈什”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单层的称“沙博或阿博”是套在“瓦拉”里面穿的,双层袈什是单独披着的。单层披毡穿着简便,在劳作时可披用。双层袈什是在盛会上披着的,起着礼服的作用。有本色、灰色、白色、黑色,也有染为蓝色的。白色、灰色、黑色的袈什或阿博是彝族中老年男女穿着,蓝色或青色为青年男女所披用。

(一)擀毡技艺。先把松洁羊毛再次弹松在竹帘上,以弓弦把羊毛一点一点地放在竹帘上,弹平呈长方形。方幅的大小决定毛毡的大小。大的披毡用羊毛五、六斤左右,小则四斤、三斤不等。擀毡者以口把大量的凉水或温热水喷在已铺开在竹帘上的方幅羊毛上。再把竹帘和平铺好的羊毛一并卷起来,用双手前后往返用力揉滚,此时,水分外浸,竹帘中羊毛因水力搓合成毡片,然后把毡片裹在竹杆上,在一板竹席上用力反复揉滚而成厚实毡片,在毡片做领的一头以毛索,穿入其中就成为披毡领口。其三边也依次方法揉合于毡内,成一齐边整幅。时为可收领收边。袈什(披毡)则形成,然后顺叠起来,双层袈什约三十褶皱。最后以夹板将其夹起来,用麻绳捆绑晒干,一般夹七、八天可解开。解开后就可披着。最后可根据个人的色彩喜好可把袈什染成黑色或蓝色。

大人披着的袈什领围一般约长50厘米,上下通长一般依据披着者的个儿高矮来决定,一般下齐大腿与小腿间,最短的齐大腿部,是凉山彝族所地方言区的特征。

白色袈什是用白羊毛制作,围领中穿一羊毛绳,在此,可依据身体的大小来调节领脖围大小。毡面做褶,男女老少均可披用。

(二)毛纺织技艺。

凉山彝族毛纺织技艺,是彝族妇女所掌握,彝族妇女常常把羊毛洗干净后晒干,将羊毛扯为毛绒,捻成毛线。捻线工具有纺陀,小筐箩。还有用纺车捻线的。捻线时,左手握毳,右手持纺陀,将毳一头搓细小线套在纺陀勾上,然后右手指边搓纺陀旋转,边拉线,这样一搓、一拉、一捏就捻成线。捻、拉一节线又绕回纺陀上,如此反复操作而成。毛线细而匀为佳。然后将所捻毛线再用纺陀把它搓紧、搓实后挽成线球,盛于簸箕内;纺纱织布时,首先要设织布线,彝族称之谓“伊合什”。即纺织者在选择一处较为平整之地为设线处,在此平整的地上竖钉粗细一致、排列有序的几十个木桩,然后将线往复缠绕在木桩上而成。设线织桩匡呈长156厘米,宽48厘米的长方形,线桩共钉二十个左右,即设线者左右两头宽边各钉长短粗细一致的五至七根木桩,木桩以纵排列,两头七根木桩相间距离各8厘米;设织线匡长边(靠近设线者的一边)仅钉两根木桩,左右横排列,一根为分线桩,一根为绕线桩,相距34厘米,排列方式分线桩为右,绕线桩为左。绕线桩距左纵排木桩第一根为73厘米。另一长边木桩数量是依据织品的长短或大小而定,大者为多,小者为少;绕线时,从右边纵排的七木桩之第一根上始绕,从右至左经分线桩至绕线桩至左边纵排的七根木桩之第一根又回右边纵排木桩之第二根依次绕至另一长边的木桩再绕回右边纵排的第一根。如此反复来回绕至120双、125双、130双线股,缠绕的线股数目越多越好。最好的是130双线股为好。在分线桩处用其它颜色的线把绕线中分开,然后将从最末线桩上的线依次取下辫编至左边纵排木桩的第一根为止,一般留乘约310厘米作为织线,织一节放一节,一直织完为止。若织品是瓦拉,最后留一节线作为瓦拉穗。无穗瓦拉则不需留线。在收拾设线桩时,其它所有的木桩无须保留,仅留一根绕线桩在设织线上,在开始织布之前将其取掉,用以一根粗细与绕线桩相当的竹竿来穿进替代,因竹竿在织线上更为轻便。最后收拾起来辫编线一头打结套在一根木桩上,套上织腰带、穿进线梭成经纬度及织刀则可开始织布了。这一过程,彝族称“伊合史”。

【基本特征】

1、彝族羊毛擀制及纺织技艺与彝族族源和悠久的历史息息相关,可谓含有古老文化的象征意义,并且始终影响着彝族千百年服饰的演变及发展。

2、羊毛制品在彝族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产品特征为厚实,轻便,挡风、御寒,劳作、放牧方便,较好地服务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3、彝族毛纺织及擀制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是彝族人民的手工绝技,其工艺精湛,绝无仅有,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劳动智慧。

【基本价值】

1、历史价值。在汉史书上多有记载彝族先民的形象:发髻、跣足、披毡等。1963年发现的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霍承嗣墓壁画(东晋太元年间即公元386年-394年)所绘头饰“兹体”(英雄髻)、披毡、跣足的部曲彝人形象,在现今四川大小凉山彝族袈什、瓦拉完全一样,足见彝族毛纺织和擀制技艺历史之久远。

2、文化价值。彝族袈什、瓦拉是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服饰之一,是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服饰,具有族徽意义的标志作用,工艺精湛的袈什、瓦拉同时也是精美的艺术作品。

3、实用价值。彝族袈什、瓦拉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工艺好的袈什、瓦拉轻薄如纱,软绵如水,体现了彝人的工艺水平。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袈什、瓦拉,日以取暖防身,挡风避日,夜为被,坐为垫,披为彩,美观大方。工艺精湛的袈什、瓦拉,可穿十年八年,甚至几十年之久,具有耐磨、御寒、防潮等实用价值。

  • 上一条: 彝族 “阿依蒙格”儿童节
  • 下一条: 康定溜溜调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昭觉县民俗
  • 凉山彝族毛擀制及毛纺织技艺的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据彝文古籍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始创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嫫列依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
  • 傈僳人在历史上从米易、攀枝花、盐边乃至云南等地逐渐迁入德昌境内金沙、南山一带聚居。傈僳族聚居区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著称,这里居住的傈僳人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傈僳族民间传说
  • 会理绿水乡松坪村手工制作的饵块最有名。饵块色白,切成块、片、丝入锅煮,不浓汤,且味好。如不食用,浸泡在水里,久泡不馊不臭。制作饵块需要选用本地的大白谷米,浸泡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先民们数千年前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长江中下游,秦汉时期聚居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后来一部分向西迁徙来到木里,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现木里苗族服饰
  • 邛都洞经古乐是为祭祀文昌的德行和善举,以音乐伴奏谈、诵、唱、念文昌大洞仙经的一种音乐形式,“经”与“乐”融合,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文化现象。产生年代邛都洞邛都洞经古乐
  •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彝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多,支系较多,分彝族火把节
  • 彝文书法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书写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彝文书写艺术。彝文书法是彝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书法
  • 大凉山彝族服饰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在色彩的运用上,沿袭彝族人黑、红、黄为基调,追求一种纯朴而又强烈,鲜明而又庄重,简洁而又大方的理念在服饰款式和大凉山彝族服饰
  • 昭觉县推荐民俗
  • 昭觉县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
  • 布拖县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苗族服饰
  • 德昌县傈僳族婚俗
  • 喜德县彝族金属锻造技艺
  • 德昌县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嘎卓舞
  • 德昌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 会东县彝族服饰(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
  • 西昌市彝族语言
  • 德昌县傈僳族民间传说
  • 德昌县傈僳族阔时节
  • 布拖县彝族阿都高腔
  • 木里藏族自治县纳西族“金佐措”
  • 木里藏族自治县擦窝制作技艺
  • 美姑县彝族毕摩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