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介绍

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

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

彝族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甘洛县是彝族杆杆酒酿制的代表区域。现今,强大的现代酒业制品的冲击,使杆杆酒酿制日渐式微,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少,杆杆酒酿制处于人亡艺息的边缘。

【产生年代】

考古发现,早在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就有了酒的酿造、饮用等酒器具,有关文字记载反映商代饮酒之风就已普通盛行。彝族酿酒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相传在远古时代,汉藏彝三兄弟居于一地,情同手足。有一年,三弟彝族粮食大丰收,磨面成饭,请两个哥哥吃,因做得太多,未能吃完,第二天化成了水浆,散发出奇异的酒香味,三兄弟你一碗我一碗围坐火塘慢慢喝,酿酒至此开始。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使唐蒙使南越,宴中喝到了西南夷的美酒——构酱。《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建武十九年,武威将军刘尚击益州夷,路过越嶲,夷帅任贵招呼诸君长,酿酒以迎之。云南晋宁出土文物中早有古滇人饮酒舞乐的铜像。

凉山彝族述源诗《酒的来源》载:“……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出征打战仗来兹敏阿机发明,酿酒制酒来合洛色扎来发明”。可见至迟在两汉以前,彝族就发明了酿酒技艺。

【分布区域】

甘洛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境内高山深切,河流环绕,面积2155.94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4288米,最低海拔570米。自古是凉山的北大门,县境海棠镇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四周与汉源县、石棉县、金口河区、越西县、美姑县为邻,居住着彝、汉、藏等14个民族。杆杆酒,彝称“尔嘎”,又称“尔伍支”,“杆杆酒”一词因其吸用时用小竹竿吸之而得名。主要流传于甘洛彝区及其周边的石棉、汉源、美姑、昭觉等县的彝族乡土民间,尤其以甘洛的杆杆酒酿制工艺最有代表性。

【基本特征】

1、水源和气候特征:甘洛、美姑、昭觉等彝区山高坡陡,森林茂密,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处处皆有优质山泉,为酿制优质醇香的杆杆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原料特征:杆杆酒讲求色彩澄黄,酒味纯正、口感舒爽、余味悠长,故在原料选取上,讲究颗粒饱满、色彩光亮、品质优良。

3、工艺文化特征:杆杆酒的制作,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从酿酒的气候选择到材料的选取、炒配原料、蒸煮、冷却、加粬、加炭、加干红辣椒、发酵、封存置放等每个过程全凭经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彝族酿酒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酿制过程中有诸多的民俗事项,如忌由身体有缺陷者或不洁者酿酒,忌生人进入,忌高声喧哗,忌小孩玩原材料。在酿制过程中还念诵祝辞,祈求酒神赐酒色香味美。

4、产品特征:杆杆酒可根据饮用者的不同需要可酿成低度香甜型、中度可口型、高度浓香型等,各种类型从酿制到发酵存储时间把握上有其不同的要求。

【基本内容】

一、制作工序:

制作工艺流程比较复杂,主要为选料备料——蒸煮和匀——加粬发酵——入坛密封——存储饮用等十余道工序。

1、选料备料。杆杆酒多以玉米、荞麦、高粱、糯米等为原料,讲求原料的颗粒、色彩、品质等。

2、加工酿制。将原料去壳或炒熟,并根据需要磨成精、粗不同的粉,将原料倒入竹编簸箕加水加荞壳搅和均匀,倒入木或竹制蒸笼蒸至七、八成熟时,再倒入簸箕散开冷却到适当的温度,加一火炭或烧一干红辣椒撒以酒粬并念诵祝辞后,再装入皮制或毛制物中蜜封,盖以草等发酵两三天,取出原料装入备好的土坛(底层以草为垫)里,坛口加草后用竹片压力密封置放。放置时间可长可短,短的十天半月即可饮用,长的可放置3-5年再饮用。根据需要,杆杆酒可为分低度甜香型、中度可口型、高度浓香型等,其制作在加粬的量、温湿度、发酵保存时间等方面有不同的区别。

3、酒粬制作。酒粬,彝称“迪”,多由彝族民间酒粬制作师取用各种植物加工而成。《酒之起源》载:制作酒粬的原料有十六种“三种在高原,放牧者带回;三种在沼泽,放猪者带回;三种在坡上,挖地者带回;三种在岩上,取蜜者带回;三种在森林,狩猎者带回;三种在平原,劳作者带回……”。酒粬的主要制作原料为迪茨阿嫫、威妈恰皮、克斯叶、荞麦面等十余种。

4、取用。杆杆酒取用分为开坛盖、加水浸泡、插入竹

管、吸食。

二、酿造用具:

有铁锅、簸箕、谷草、蕨草、酒粬、火炭、红辣椒、竹片、荞壳、羊皮大麾、草木灰、刀等。

三、酿制和饮用时的民俗表现。

酿制与饮酒过程中的诸多禁忌和饮用民俗。诸如择吉日,酿制时念诵祝辞祈求酒香味美,忌生人进入,忌高声喧哗,忌生理缺陷者酿制。同时,在取用酒时形成的诸多饮酒民俗等。

【基本价值】

1、历史价值。杆杆酒是彝族酿酒工艺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古代社会酿酒工艺从醪糟等低度型酒饮品,向烈酒型发展过程的独特记忆和活态遗留,对于研究彝民族酿造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2、文化价值。透过酒的物质属性衍生出的酒文化,为彝族文化注入了独特丰富博大精深的民俗内容,成为社会生活的凝固剂。彝谚道“祭祖送灵酒,宗族和解酒,姻亲联姻酒,逢年过节酒,斗嘴玩耍酒,集聚开会酒,出征壮行酒,调解判案酒,走亲访友酒,聊天谈论酒,祭祀祭神酒,接客待物酒,娶媳嫁女酒,生产劳动酒,田边地角酒,放牧剪毛酒……”“一马值坛酒,一命值一马”“美酒是友谊的护堤”。可以说,因酒而生的酒文化,无处不有酒的文化的观念,无处不体现其特有的渗透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丰富彝区文化生活的具有重要影响。

3、学术价值。丰富的彝族饮酒民俗,涉及民族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医药、饮食、审美、哲学等诸多领域,为研究彝族物质民俗和非物质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杰出范例。

4、经济价值。杆杆酒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于提高当地民众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上一条: 彝族磨尔秋
  • 下一条: 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甘洛县民俗
  • 磨尔秋,当地彝族称“格丛”。是广泛流传于甘洛县及其周边的彝族地区,以甘洛县为中心的彝族地区,在彝族年庆活动期间开展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项具有娱乐表演性质的彝族磨尔秋
  • 彝族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甘洛县是彝族杆杆酒酿制的代表区域。现今,强大的现代酒业制品的冲击,使杆杆酒酿制日渐式微,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少,杆杆酒酿制处于人亡艺息的边缘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
  • 射箭节是藏族尔苏人神圣的节日,是在民族文化中最具内涵的节日。射箭节,藏称“措乃屋”,顾名思义,为射箭习武之节在每个的农历三月初一进行。藏族尔苏不同于别的地方的藏藏族尔苏射箭节
  • 藏族尔苏先民沿南方丝绸之路古道南北迁徙,分布在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冕宁、木里,安雅市的石棉、汉源,甘孜州的九龙等县境内。还山鸡节,藏名“拉干比”,是藏族尔苏人以还山鸡节
  • 凉山彝族刺绣工艺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尤其是甘洛县民间彝族妇女刺绣工艺,以其工艺的独特、绣工的精巧、技艺的高超、纹样的丰富在凉山彝族中具有影响力。产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 在光溜溜的树杆上涂了猪油或是清油往上爬,叫做“爬油杆”。每逢火把节,四川省的布拖、普格和昭觉等地,常会组织这样的比赛。那树杆一般高有10米左右。油杆立好后,长者彝族爬油杆
  • 木里藏族“嘎卓”舞又称“锅庄舞”、“歌庄”、“卓”等,俗称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分别有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嘎卓舞
  • 一彝族历史文化源流与火葬达“尼木措毕”仪式的传承彝族是远古西北氐羌人在南下到金沙江流域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彝族文化与远古凉山彝族 “尼木措毕”祭祀
  • 甘洛县推荐民俗
  • 甘洛县彝族磨尔秋
  • 甘洛县四川甘洛尔苏藏族射箭节
  • 甘洛县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 甘洛县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
  • 甘洛县四川甘洛尔苏藏族还山鸡节
  • 甘洛县藏族尔苏射箭节
  • 甘洛县还山鸡节
  • 会理县苦行僧:印度教国家里独有的景观
  • 美姑县毕摩与苏尼:彝族宗教的祭司
  • 美姑县彝族毕摩文化
  • 德昌县傈僳族婚俗
  • 会理县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 会理县国际减灾日
  • 雷波县哥斯达黎加的习俗礼仪
  • 西昌市西昌市花/市树
  • 布拖县彝族阿都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