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藏族赶马调介绍

藏族赶马调

藏族赶马调

四川冕宁藏族民歌赶马调藏语称“木弱加”,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川、滇高原的零关古道、茶马古道上赶马人歌声的历史时空回荡。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产生年代】

《赶马调》的产生与成型,与“茶马古道”的产生和发展有同步的时序性。早先的记载有“秦开五尺道”(今冕宁、喜德一带);《史记》司马相如“通灵关,桥孙水,以通邛都”;张骞在大夏、身毒见到“蜀布”、“邛竹杖”,说明已有古道存在。《西南夷列传》载“开蜀故缴,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僮、旄牛……”驮马、马队(俗称马帮)就是古道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赶马人(俗称“马脚子”)则是马帮的主人。古道穿越穷山恶水,赶马人冬去春来孤寂艰辛跋涉,在岁月的流逝和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经过漫长的积淀,历代赶马人的心声凝聚,形成古道生活之歌的《赶马调》。

世居在凉山州内安宁河流域的藏族、彝族,经济生活是畜牧和半农半牧,放牧马、牛、羊是主业中的部分,驮马运输、采药、编织等是主要的副业。冕宁在历史上藏族人口最多,从事牧马、驮运的人自然很多。冕宁藏族赶马调,属于整个牦牛古道、茶马古道上的《赶马调》的一个部分,历史也是数百千年。

【分布区域】

冕宁位于凉山州北部,西北与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接壤。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地形多样复杂。冕宁藏族《赶马调》现在主要分布在县西的和爱、青纳、联合、回龙、回坪、惠安等乡镇。

【基本内容】

冕宁藏族《赶马调》包括音乐(曲调)和歌词两部分。旋律高亢、悠长,音域宽广,迭宕起伏,头尾常有“呜”、“呜呼呼——”吆喝马的呼唤性腔调的特点。歌词内容主要反映赶马、牧马,有关赶马人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追求,还有与其相关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背景等,从以下流传在安宁河流域一带的这方面的民歌,即可斑窥。

“驮马铃儿当当响,喜上心头把歌唱。”“高山跑马路不平,双手逮住马缰绳;丢下缰绳任马跑,丢下小妹万不能。”(《冕宁藏族赶马调》)

“砍柴莫砍葡萄藤,养女莫嫁赶马人,三十晚上吃喜酒,初一早上要出门”(《冕宁民歌》)

“你歌莫得我歌多,我的歌儿使马驮;前头过了三百驮,后来还有安宁河”

“你歌莫得我的多,我八匹骡子催上坡,带头螺子坠岩死,打落山歌一遍坡。”

“年年有个三月三,三月里来好喜欢,好吃不过林青子,好耍不过赶马人”。

“天上飞的麻鹞子,路上走的马脚子”。

“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凉水起青苔,拨开青苔喝凉水,唱个山歌解心怀”。(最后一句还有“凉水好喝二回来”“拨开拨开又拢来”)

“好久没到之方来,这方大路垮成岩”。

“好久不到这方来,这方姑娘长成才”。

“好久没到这方来,走到地头人不熟,哪天哪月耍熟了,青白苦菜当成肉”。

“好久没赶新发街,新发鲜花正在开,心想摘朵鲜花戴,人生面熟口难开”。

“大理州来大理州,大理海水慢悠悠,想吃海水莫害怕,想唱小调莫怕羞”。

“赶马要赶四脚白,小表妹,我们连家要连好角色”。

【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主体性和主题性

歌唱的主体是赶马人或以其为对象,内容也与其生活相关。

(二)音乐语言和风格的多样性

冕宁藏族《赶马调》用藏语和汉语演唱,藏语称“木弱加”。音乐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音调高亢绵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为七言句式。歌的首尾有“呜呼呼——”的唤马声腔。

牦牛古道与茶马古道绵延千里,穿越川滇,又是多民族杂居地带,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以地名命名的赶马调、放马歌、山歌,因此,音乐语言和风格特点有多民族、多地方特色的丰富性。

(三)特有生活气息的浓郁性

赶马调音乐形态和风格有其个性特征,一般都高亢明亮、自由悠长、豪放风趣,特别是歌唱常在歌声中或段落的结束加“呜呼呼——”“呕——”等赶马呼唤腔,内容使人共鸣,似乎能听见到马铃铛、马蹄叩击在深山的回响声,闻着赶马人和驮马的呼吸气息和汗味,给人联想和展现出“山深林响马帮来”的画面。

【基本价值】

一、“南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牦牛古道(又称灵关古道)、茶马古道是连接中外的“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赶马调》的产生、流传就是对历史的生动而形象的见证。

二、“古道”上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的1

马帮歌中唱道“天上飞的麻鹞子,地上走的马脚子”。赶马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赶马歌所包含的广泛内容,能从中1这条被誉为“民族走廊”也称(藏彝走廊)上各民族的人文景观,从而具有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价值。

三、隽永的艺术价值

《赶马调》无论音乐还是歌词,很多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很强的欣赏性,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遗产。

  • 上一条: 毕阿史拉则传说
  • 下一条: 还山鸡节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冕宁县民俗
  • 四川冕宁藏族民歌赶马调藏语称“木弱加”,是古代“南丝绸之路”川、滇高原的零关古道、茶马古道上赶马人歌声的历史时空回荡。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藏族赶马调
  • “擦窝”是由味似苏达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苦涩刺苦。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擦窝制作技艺
  • 凉山彝族刺绣工艺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尤其是甘洛县民间彝族妇女刺绣工艺,以其工艺的独特、绣工的精巧、技艺的高超、纹样的丰富在凉山彝族中具有影响力。产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 彝族巫师苏尼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时代,其巫事中的舞蹈苏尼舞也应运而生。在有些出版的书中,认为苏尼的产生晚于彝族毕摩,年代不远,是一个人得了精神病久治不愈,已故彝族苏尼舞
  • 历史以来,傈僳族世居于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属山地农耕民族,长期混居于西南地区的彝族、纳西、白、哈尼、汉等民族之中,其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与藏缅语族彝语支相同德昌花傈僳族服饰
  • 邛都洞经古乐是为祭祀文昌的德行和善举,以音乐伴奏谈、诵、唱、念文昌大洞仙经的一种音乐形式,“经”与“乐”融合,是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文化现象。产生年代邛都洞邛都洞经古乐
  •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国的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个方言,其中包括个次方言即东部方言又分滇黔次方言、彝族语言
  • 义诺彝族民歌就是特指雷波地区的义诺民歌,是流传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义诺土语地区的传统民间歌曲。雷波自汉代置县,历代都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完整义诺彝族民歌
  • 冕宁县推荐民俗
  • 冕宁县藏族赶马调
  • 西昌市小凉山宁蒗彝族
  • 西昌市彝族饮食文化
  • 甘洛县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 布拖县彝族阿都高腔
  • 布拖县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纳西族“金佐措”
  • 美姑县彝族克智
  • 德昌县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 美姑县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
  • 甘洛县藏族尔苏射箭节
  • 盐源县彝文书法
  • 西昌市西昌火把节
  • 喜德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历年
  • 雷波县凉山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