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彝族服饰(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介绍

彝族服饰(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

彝族服饰(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

会东彝族奥索布迪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服饰,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并延续着,形成了自己地区独特的服饰文化。当地彝族妇女仍在重要的场合佩戴奥索布迪,以此来维护自己民族的服饰传统和服饰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奥索布迪成为本地彝族女性中较高地位的象征。一顶帽子要使用大量的青布精心制作,并配以丰富的饰物,以显示富有和高贵。

【产生年代】

彝族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彝族经历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然后才进入父系社会。当地彝族世世代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母系社会时期女人比男人聪明,支格阿龙第一年送了一只公羊给一个女人养,第二年时支格阿龙跑去问这个女人我的羊下仔没有,这个女人马上反问他,你能生孩子吗?支格阿龙无言以对,他觉得女人实在太聪明了,就做了一顶奥索布迪给彝族女人,并用布缠上以削弱女人的智慧,使女人没有男人聪明。这是从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奥索布迪产生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时期。由于其造型的别致和其装饰性受到彝族女性的普遍认可。

会东彝族奥索布迪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彝族女性整体着装看起来更高挑。后来由于在劳动中佩戴不便,渐渐只有地位高贵的妇女佩戴。因为只有高贵地位的女人可以不下地劳作,随着历史的发展,奥索布迪成为本地彝族女性中较高地位的象征。一顶帽子要使用大量的青布精心制作,并配以丰富的饰物,以显示富有和高贵。解放后,随着彝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奥索布迪佩戴者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佩戴使劳动受限及受到现代服饰的冲击。平时只有少数中老年人佩戴,只有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时,当地彝族妇女盛装时才佩戴奥索布迪,以显庄重。

【分布区域】

会东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的一个山区农业县,地处东经102°13′~103°3′15″,北纬26°12′14″~26°55′42″之间,幅员面积3227.55平方千米,县境界线参差,多以山脉、河流划定,状如阔叶。县境东南面金沙江环绕,与云南省的巧家县、东川市、禄劝县隔江相望,西邻会理,北接宁南。分布有彝、傈僳、布依、苗、壮、白、满、傣、土家、蒙古、侗、羌、仫佬等17个少数民族。会东县彝族奥索布迪主要分布在野租乡、雪山乡、鲁南乡、拉马乡、柏杉乡。由于奥索布迪的佩戴只适合温度较低的地区,这些地方属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较低,所以是会东县彝族奥索布迪服饰、佩戴、制作的主要集中地区。

【基本内容】

一、结构造型

会东县彝族奥索布迪是彝族女性佩戴的一种特有的民族服饰。按其高度分为高帽和中帽。其高度一般在8寸到1尺之间,高帽高度约一般1尺左右,中帽高度约8寸左右。直径视佩戴者的头围而定。里面用竹篾片编制成圆柱形作支撑,外面用黑布装饰,手工制作成菱角分明的八个角,俗称“八角帽”。与当地彝族妇女的细褶高腰羊毛披毡、大摆百褶裙等搭配,极显女性曲线美感,又具高贵典雅之气质。

二、制作过程

1、选竹

选择无疤痕、生长期在两年以上五年以下的青竹。

2、刨竹

请有经验的篾匠把竹子的青、黄竹篾分开;将二黄刨出后,用水浸泡7天以上,然后晾干。(这样做能增加竹篾韧性,经久耐用)。

3、编织

选定一个吉祥的日子,请本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来编织。编织时根据佩戴者的身高、头围决定奥索布迪的高度、大小。如:身高高的,帽子的高度就可底一点,身高矮的帽子就要稍高一些。在决定好帽子的大小后,老人用准备好的竹条编织成圆筒形状。

4、缝制

(1)通常用黑布缝制。先把八尺布从幅宽处裁剪成两半。然后将两片布条重叠,把三条边用黑线上(留一条长的边不缝)。

(2)两人将布条拉开(未缝合的那条边朝下)。然后定好中点对折,再分别对折。然后把折到一起的布在重叠的点上缝合。形成四个角。

(3)将四条边的末端收到中心相连,然后整体的翻到背面,将每个角折叠成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一个三角形。完全整理好后形成一个正方形。

(4)将四个三角形的中线及等腰的边缝合。然后将正方形的对角线从角上收出部分皱折(长度和其他的边一样长)。

(5)将缝好的帽子套到竹筒上,将线缝缝在竹筒上。帽檐缝出皱折。

三、装饰

通常根据佩戴者的家庭条件等来装饰奥索布迪。多用类似银制钱币的物品来装饰于奥索布迪的顶部。也有用玛瑙等珠子类的饰物装饰的,两头自奥索布迪的两侧垂下,长处的部分或坠于胸前或绕于颈上。由于高帽有高贵、庄重的气质,因此没有花纹装饰,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审美意识的变化,现在有人(年轻人)配戴高帽时都在高帽上镶金边等和其他花纹装饰。

【基本特征】

1、地域特色鲜明。会东彝族奥索布迪扎根于会东县彝族集居区,世代传承,作为民族服饰文化艺术,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

2、工艺技能高超。会东彝族奥索布迪里面出色的运用了传统的竹编工艺和缝制技能,里面用竹蔑编制成圆柱形作支撑,外面用黑布装饰,用独特的手工制作成菱角分明的八个角,俗称“八角帽”,体现出了高超的手工制作水平。

【基本价值】

1、研究价值。会东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服饰,自古演变至今,在当地彝族妇女心目中的地位以不仅仅只是一种饰物,它是彝族妇女人生观、价值观、生产生活观、审美观的体现。这对于研究会东乃至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民族风俗、彝族妇女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作用等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2、收藏价值。从民族服饰美学的角度讲,彝族奥索布迪已不仅单纯是一件服饰,它具有独特的造型,传统特有的制作工艺,合乎现代服饰美学的搭配,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彝族奥索布迪以其鲜明的特色成为彝族服饰珍品,极具收藏价值。

  • 上一条: 金江鼓乐
  • 下一条: 毕阿史拉则传说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会东县民俗
  •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颇多,够热闹,够喜庆,是西式婚礼所不能比的。对于传统的中国婚礼四大习俗你了解吗?送礼送礼是传统婚礼最为考究的一个习俗。按找传统习俗,参加婚宴的宾四大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 地处金沙江畔的会东县历史悠久,荟萃川礼云情,融合蜀风滇韵,民风淳朴,民俗丰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和地域文化底蕴,古建筑亦随处可见。在距离新街镇者堡土司衙门不四川会东彝族女子贞节牌坊
  • 金江鼓乐,是在、婚丧嫁娶等场所演奏的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领悟和感受出来的一种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特理解而形成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古老文化的延续,金江鼓乐
  • 会东彝族奥索布迪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服饰,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并延续着,形成了自己地区独特的服饰文化。当地彝族妇女仍在重要的场合佩戴奥索布迪,以此来维护自己民族的彝族服饰(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
  •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传统文化集聚地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中国彝族文化的原生态。凉山彝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岁月风雨中,用自己的聪明才彝族选美
  • 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周围和木里县屋脚乡屋脚村利加咀组的摩梭人都属蒙古族,该民族十分崇拜自然和祖先,信仰“达巴教”和“教”,崇尚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由摩梭人转湖节
  • 毕阿史拉则,又称阿史拉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毕摩宗师。关于阿史拉则的传说故事,经过民间口耳相传和语言上的艺术加工,使其变得神乎其神。在凉山彝族民间流传广泛,具有毕阿史拉则传说
  • 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国际聋人日),国际聋人节是由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于1957年决定的,并规定1958年9月28日为第一个国国际聋人节
  • 会东县推荐民俗
  • 会东县四川会东彝族女子贞节牌坊
  • 会东县四大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 会东县金江鼓乐
  • 会东县彝族服饰(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历年
  • 木里藏族自治县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俄喜节
  • 德昌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 会理县红铜火锅制作技艺
  • 美姑县毕摩绘画
  • 甘洛县四川甘洛尔苏藏族射箭节
  • 会理县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 盐源县大凉山彝族服饰
  • 盐源县摩梭人转湖节
  • 西昌市彝族语言
  • 甘洛县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 普格县彝族爬油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