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木里苗族服饰介绍

木里苗族服饰

木里苗族服饰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先民们数千年前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长江中下游,秦汉时期聚居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后来一部分向西迁徙来到木里,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现在的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情况。木里境内散居的苗族服饰,由于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族源等诸多原因而分化为三个支系,形成不同类型的服饰。

【产生年代】

在《苗族花衣的由来》中叙述了苗族妇女服装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据述,苗族在跋山涉水沿河西迁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服饰,一种花样,一种打扮。当迁徙来到同一个地方时,由于人多地窄不便集中在一个地方生活,便在那里栽下一块大石头,议定各自带领一支同祖儿女去寻找更好的生活,相约十三年后再来这里相会,理宗认祖。十三年以后,大家按约定集中到这个地方生活,儿孙多了,认不清楚,两个老人为抢一个女孩,吵起架来,还出了人命。对此大家又坐下来商量,议定一个支系各制一种服装,各饰一种花色,各有一种打扮,以后才不会认错子孙。商定后,在高山生活的那支苗人,为爬坡上坎方便,便做起短裙来穿;去平地生活的那支就把裙子做得长长的;在不高不矮处生活的那支便把裙子做得不长不短的,只到膝盖;森林里生活的那支怕被野刺攀挂,就只拴了两块围腰,而且衣服也各是一种花色。由此造就了苗族服饰的格局,并传承至今。根据木里苗族服饰类型看,木里苗族就是那支去不高不矮的二半山和把裙子做得不长不短的那个支系。

【分布区域】

木里苗族分布区域相对狭小,自然条件各异,生产条件较差,因此苗族聚居区经济相对落后,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木里县的乔瓦镇。乔瓦镇(原博凹乡)位于木里县城北郊。四周分别与项脚、白碉、李子坪、列瓦、卡拉5乡山水相连,全乡辖3个行政村、28个村民组,29个自然村,总面积255.7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为原木里县食品加工厂。

全境有森林面积9410公顷,草地面积8090公顷,耕地7600余亩。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洋芋、荞麦和蔬菜为主,次为豆类、水稻、大麦。经济林木有苹果、梨、桃、核桃、柑橘、花椒等。畜牧业以饲养猪、羊、牛、家禽为主,次为骡、马和牦牛。

【基本内容】

苗族服饰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里境内散居的苗族服饰,由于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历史族源等诸多原因而分化为三个支系,形成不同类型的服饰。其中,花苗服饰追求精美,青苗服饰偏于庄重,白苗服饰注重素净。木里境内的苗族有青苗、花苗、白苗之分。男子服饰各支略有区别,男子服装有大襟长衫也有短装衣裤,头包10—12尺黑纱帕或青棉布;除现代的短装外,不管是常装或盛装,大襟牌方块布标志是不可缺少的;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从头到脚都可以有花饰。头裹青纱帕,配戴着各色串珠、海瓣、白银头饰和各式白银耳环,束2—3匹有飘带的绣花围腰和一条绣花腰带,小腿裹白布或黑色(长者)绑腿。这些花饰不仅代表苗族人民的智慧,还代表苗族人民以此服饰纪念大自然对生活的给予,如女装窄袖上的三台挑花,它代表着三种苗族支系凝聚在一起的三颗心;百褶裙裙脚上方用黑线刺或用青布镶的两道环状线条,代表着对长江与黄河的思念。早在《后汉书》、《晋记》等书中就有关于五溪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五溪衣裳共云天”,盛赞苗族服饰。木里苗族服饰有性别、盛装与常装之分,且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一定的服饰款式,又有固定的结构和特征。

苗族服饰保持着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多数是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技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从内容看,服饰图案多数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生动活泼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看,采用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有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从用色看,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普遍选用红、黄、蓝、黑、白等色。从构图看,不注重突出主题,重强调适应服饰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看,分为盛装和便装两大类。盛装,服饰华丽,着于节日、礼宾、重要活动等,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素静、简洁,用料、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基本特征】

苗族服饰具有设计独特灵活,制作工艺精湛,使用方便,实用性强,图案繁多,色泽丰富,花样超群的特点。

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为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苗族人民基本要种麻、纺线、织布。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服饰用料也使用市场供应的各种细棉布、平绒、绸缎等纺织工业品,土制麻布成了古老的记忆。

在苗族的社会里,挑花是苗族生活中的一个点,姑娘们从6、7岁就开始学习纺织、绣品制作等技艺,随着年龄的增长工艺技巧日臻娴熟,到青年时期多数成为描龙画凤的能手。木里苗族绣品制作擅长挑花,基本针法有十字挑和平挑两种,技艺多反面挑,正面看为特点。挑花图案多为变形花蝶鸟兽和几何图纹,构图整齐、对称。作为主要饰品的挑花,均源于生活的广泛题材,人与自然在苗族妇女们的巧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世代相传。

【基本价值】

苗族服饰在苗族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服装款式的稳定性,特别是固定的人群穿着固定的款式,将苗族社会划分为若干固定的人群。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其娴熟、精湛的绣品工艺技能包容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感情色彩和突出的民族特点。

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着装形式,因此,苗族服饰对研究苗族的迁徙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上一条: 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 下一条: 川西藏族山歌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木里藏族自治县民俗
  • “擦窝”是由味似苏达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苦涩刺苦。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擦窝制作技艺
  •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先民们数千年前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长江中下游,秦汉时期聚居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后来一部分向西迁徙来到木里,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现木里苗族服饰
  • 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年的新年是月日,和农历春节是一天,年新年是月日,春节是月日,所以藏历年
  • 藏族杜基嘎尔“杜基嘎尔”藏语译音,即金刚神舞,又俗称“跳神”。跳神并不是世俗的普通娱乐活动,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佛事仪式,表演前要念经,表演时须以节奏而进行。藏族杜基嘎尔
  • 川西藏族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最典型的地带。这里以藏民族为主生活着彝、汉、苗、蒙古、纳川西藏族山歌
  • 木里藏族“嘎卓”舞又称“锅庄舞”、“歌庄”、“卓”等,俗称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分别有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嘎卓舞
  • 木里藏族传统茶具制作技艺是历代藏族工匠智慧的结晶,倾注了藏族民众特有的自然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通过特定的载体形式将这些理念外化于各类茶具之上,成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 藏族毛织品编织技艺产生年代据考,木里的藏族是唐朝初、中期年间从西藏、青海一带迁入的。随着先人们的迁徙,不仅带来生产资料,而且也带来各种手工技艺,毛制品编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推荐民俗
  • 木里藏族自治县川西藏族山歌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擦窝制作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嘎卓舞
  • 木里藏族自治县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苗族服饰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杜基嘎尔
  • 木里藏族自治县纳西族“金佐措”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历年
  • 喜德县玛牧特依
  • 布拖县彝族苏尼舞
  • 西昌市彝族舞蹈
  • 盐源县摩梭人转湖节
  • 甘洛县彝族磨尔秋
  • 甘洛县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 喜德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