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擦窝制作技艺介绍

擦窝制作技艺

擦窝制作技艺

“擦窝”是由味似苏达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苦涩刺苦。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理塘、九龙等藏区首屈一指的灵丹妙药。木里藏族自治县唐央乡同窝村马尔组的梦窝地以生产传统医药“擦窝”而享誉藏区,历史上当地居民都要上缴“擦窝”税,四面八方到这里交易、买购“擦窝”的人数以千计。它成为了当地居民重要的谋生手段。“擦窝”制作以其悠久的传承历史,灿烂的传承文化成为木里藏区藏族文化长廊中的一枚瑰宝。

【产生年代】

唐央乡的“擦窝”制作现有传承人次仁拉姆(45岁)介绍:她的祖辈们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古时人们生活极其困难,在梦窝地叫柯阿扎的地方有一股天然硝水,有一天夜里,一个山神投梦给族长,你们如果想过上幸福生活,就去砍99驮柴,99驮松明,并请高僧作法,然后用柯阿扎的硝水熬七七四十九天,得到的东西能让全族过上幸福生活。但切记不能让硝水变脏(污)。(据她说,这硝水很神奇,每年请一名1在此烧香念经,硝水就大一些,如有不干净的东西来到这出硝水的山上,硝水就会干很久)族长听后便按神的指示去做,据说是会熬出盐的。不料,到六六三十天时,有一名不懂事的妇女将裙子拿去在硝水出口处洗,硝水突然干枯,盐未熬出,锅底剩一些残渣,就是现在的擦窝。这些残渣也很神奇,能治愈病痛,因此百姓们就年年熬制擦窝,有的用作不适之需,有的则用去换些盐,粮,维持生计。据当地老人讲,擦窝制作是当地人祖祖辈辈都必须学会的一门手艺,他小时候听爷爷说过,从我们这族人到这里生活,就有了熬制擦窝的技艺,算起来,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仁青拉姆告诉我们,她家制作擦窝是当地很有名的,从她祖师到她这一代能清楚知道的现已是七代人了。制作擦窝其实很简单,也不分男女,只是看人的运气,有的人熬制始终不能凝固成成品,有的人熬制却很容易成形且数量较多。因此,每次熬制以前必须在家里烧香叩拜,家景好的还请1到现场颂经,熬制时主人还须不停地颂唱麻尼歌,一是祈祷熬制成的擦窝能医治百病,消灾减难。二是祈求能熬制出上好的擦窝。

从这些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擦窝制作在历史上对当地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今医疗水平如此先进的时代,老百姓仍然坚持从事这门技艺,这不仅是它的实用价值驱使,也是人们对古老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记忆。

【分布区域】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唐央乡同窝村马尔组.属高山地带,东接博窝乡,西抵东朗乡,北靠甘孜州理塘县,南临本县东孜乡。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约55公里。该乡地域面积1251.9平方公里。人口4227人,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耕地5亩,草原、林地220多亩。擦窝主要分布于木里县唐央乡、麦日乡、麦地龙乡桃坝乡、屋脚等有天然硝水的地区。

【基本内容】

制作擦窝过程无需复杂的工序。主要是准备柴火和大锅。一般情况下,熬制一个星期才能出一锅,而熬出的制品数量也是相当有限。100斤硝水只能熬出一个2两左右的饼。因此准备足够多的柴是第一要务,然后支一个灶,将一口直为1米左右的大锅放于灶上,架好柴,在硝水出口处烧香,颂吉祥经,然后用瓢舀水,用桶提去倒入大锅中,生火熬制。待水沸腾蒸发一部分时又加入新鲜硝水,这样反复上百次直到锅底水渐渐粘稠,不再加水,然后用小火熬,直到锅中只剩下灰白色的如豆腐状的凝固体,便息火,将凝固体揉成大小适中的小饼。一次熬制大约需要1周时间,前后加在锅中的水大约是600斤左右,最后熬制出大约一斤左右的饼,再将饼按2两一个分成若干个即成。在熬制的过程中,最好是一次性不断火熬制,但许多时候都间断性熬制。

【基本特征】

擦窝制作技艺勿需复杂工序来完成,只需一定时间的练习,掌握好火候,都能做到。整个制作过程只需要一口大锅、一把瓢、一个桶,足够的柴,不需要先进的加工手段,就地取材,无需专门场地用几块大石头支一灶即可,也不需要辅助工具及设备,一个人独立完成,只是所需花费较多时间,成品色泽好,药效奇特,一直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

【基本价值】

纯天然的矿物水熬制成,可称绿色药物,也是中华医学中的一枝奇葩。

如今它是否能展示木里地方文化特色,是否能如过去一样造福百姓,就得靠大家去保护,去开发,让擦窝真正体现它的唐央梦窝的擦窝在整个木里及稻城、理塘、九龙等地有它较强的日常生活实用价值,在过去由于交通闭塞,人们生病只能靠身体自身抵抗力和利用巫术治病的年代,擦窝成了百病神药,实质上它没有那么大的神通。只是有解毒、治胃痛的作用,可在无药的年代,它的使用价值远远高于自身价值。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当地及周边各族群众的青睐。它在藏区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科学角度看,有药用价值。

  • 上一条: 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 下一条: 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木里藏族自治县民俗
  • “擦窝”是由味似苏达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苦涩刺苦。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擦窝制作技艺
  •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先民们数千年前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长江中下游,秦汉时期聚居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后来一部分向西迁徙来到木里,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现木里苗族服饰
  • 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年的新年是月日,和农历春节是一天,年新年是月日,春节是月日,所以藏历年
  • 民族概况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藏族概况
  • 藏族杜基嘎尔“杜基嘎尔”藏语译音,即金刚神舞,又俗称“跳神”。跳神并不是世俗的普通娱乐活动,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佛事仪式,表演前要念经,表演时须以节奏而进行。藏族杜基嘎尔
  • 藏族毛织品编织技艺产生年代据考,木里的藏族是唐朝初、中期年间从西藏、青海一带迁入的。随着先人们的迁徙,不仅带来生产资料,而且也带来各种手工技艺,毛制品编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 民族概况我国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米族概况
  • 木里藏族“嘎卓”舞又称“锅庄舞”、“歌庄”、“卓”等,俗称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分别有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嘎卓舞
  • 木里藏族自治县推荐民俗
  • 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苗族服饰
  • 木里藏族自治县纳西族“金佐措”
  • 木里藏族自治县嘎卓舞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杜基嘎尔
  • 木里藏族自治县普米族概况
  • 木里藏族自治县川西藏族山歌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概况
  • 木里藏族自治县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俄喜节
  • 木里藏族自治县擦窝制作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历年
  • 昭觉县四川成都昭觉寺
  • 木里藏族自治县嘎卓舞
  • 甘洛县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
  • 雷波县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