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嘎卓舞介绍

嘎卓舞

嘎卓舞

木里藏族“嘎卓”舞又称“锅庄舞”、“歌庄”、“卓”等,俗称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分别有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嘎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是藏族聚居区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生年代】

“嘎卓”??一词由来已久,现“锅庄”,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根据木里藏族自治县流传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嘎卓”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早在吐藩时期就存在了。“嘎卓”与西藏奴隶灶和盟誓活动有关,后业逐步变成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和男女两排等形式。《清史秘?东志》音译为“郭庄”,迈化又称“锅庄”,赵本来等撰写《清史秘》郑一、百一,老七十六乐八中记有“库宗乎定金川”,获其东日大锅庄司箅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苗蓝二带,交加十字。”这种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存于木里的东朗、麦日等寺庙。《卫藏解史》认为“嘎卓”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之意。随着历史流传至今的“嘎卓”舞,是使当地群众节庆活动等集聚在一起时不可少的文艺活动之一。

【分布区域】

“嘎卓”舞主要分布于水洛乡、麦日乡(麦日乡位于县域境西北边缘,地处东径,100°27′??——100°46′,北纬28°29′?——28°49′之间)及东朗乡(东朗乡位于县城境北部边缘,冲天河上游,地处东径100°31?′?——100°57′,北纬28°42′?——29°1′之间)唐央等木里北部藏族聚居乡镇。水洛乡位于县境西部边缘,地理坐标在东经100°21′—100°48′,北纬28°7′?——28°38′之间。东接固增、桃巴两乡,北靠麦日乡,南依宁朗乡,西邻稻城县贡岭、东义。全乡辖6个行政村、27个村民组、51个自然村、总面积1354.8平方公里。

【基本内容】

“嘎卓”藏族民间歌舞,亦称“锅庄”。通常分大小两类。藏语称大锅庄内“达尔尕底”。个别地还有中锅庄,称“达示原则”。旧时土司、头人每逢喜庆日子皆由官方组织专门歌舞队或召集所辖村民为其跳大锅庄。民间自办的活动多跳小锅庄,歌舞时,男女众人手拉手围成一圈或两排对应,开始由一个领唱,然后齐唱,边唱边舞。舞蹈有弓腰,转动等动作。

木里嘎卓舞分新旧两种,“落那”(古旧锅庄)“泊卓”(新锅庄)。落那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流传于木里。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诞生》、《建立桑耶寺》、《丰收呀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有唱专用的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质朴、庄重的特点。“泊卓”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地方》等。“泊卓”是青年人喜欢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泊卓歌词配对比喻来表达相互爱慕情意。如檀香树与孔雀配对,松柏与鹦鹉配对,杨柳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

年轻人喜欢的“泊卓”,舞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出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随身大摆动,女舞者左臂扶腰或拉手,右臂随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对脚、三步一翻、三踢一勾掖等十多套动作。

嘎卓舞边唱边跳,多为问答对唱比赛。在传统式的对歌比赛中,谁掌握的传统歌词全面,谁就能取胜。在即兴问答比赛时,谁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胜利就属于谁。

【基本特征】

大锅庄内容以歌颂性居多,常带有宗教色彩,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美好愿望和1精神,开始音调低沉,曲调复杂,装饰韵,速度很慢,每反复一次,装饰音随着减少,并自然地向上移调约半个音,速度随之加怜惜,最后变得高讥热烈,只留下骨干音。

小锅庄大都赞美家乡,歌唱劳动,欢庆丰收,表现男女爱情等。小锅庄旋律优美,情绪欢快,速度高,前慢后快。各类锅庄旋律皆为七声音节,常用羽调式和角调式。木里锅庄民间主要以“雄鹰展翅”描摹动作豪迈、雄健。慢板时,膝部的屈伸和手的自然悠摆贯穿始终。舞姿控制性较强。快板时,多有快速的拧力踢踏及挥舞双袖等。无乐器伴奏。

【基本价值】

主要体现在“嘎卓”舞具有广泛群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技艺,强烈的个性被广大藏族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较强的艺术价值,是木里藏族群众节庆活动不可或缺的活动内容。嘎卓舞在木里的民间文化的发展和旅游启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嘎卓舞蕴有古老而深遂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 上一条: 纳西族“金佐措”
  • 下一条: 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木里藏族自治县民俗
  • 藏族杜基嘎尔“杜基嘎尔”藏语译音,即金刚神舞,又俗称“跳神”。跳神并不是世俗的普通娱乐活动,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佛事仪式,表演前要念经,表演时须以节奏而进行。藏族杜基嘎尔
  • 川西藏族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最典型的地带。这里以藏民族为主生活着彝、汉、苗、蒙古、纳川西藏族山歌
  • 纳西族中有多种优美而抒情的自娱性歌舞,“金佐搓”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歌舞之一。这种群众性的歌舞晚会活动,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又增强了民族间的凝聚力,成为纳纳西族“金佐措”
  • “擦窝”是由味似苏达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苦涩刺苦。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擦窝制作技艺
  • 木里藏族传统茶具制作技艺是历代藏族工匠智慧的结晶,倾注了藏族民众特有的自然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通过特定的载体形式将这些理念外化于各类茶具之上,成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 藏族毛织品编织技艺产生年代据考,木里的藏族是唐朝初、中期年间从西藏、青海一带迁入的。随着先人们的迁徙,不仅带来生产资料,而且也带来各种手工技艺,毛制品编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先民们数千年前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长江中下游,秦汉时期聚居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后来一部分向西迁徙来到木里,到明清时期基本形成现木里苗族服饰
  • 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年的新年是月日,和农历春节是一天,年新年是月日,春节是月日,所以藏历年
  • 木里藏族自治县推荐民俗
  • 木里藏族自治县纳西族“金佐措”
  • 木里藏族自治县擦窝制作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川西藏族山歌
  • 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苗族服饰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历年
  • 木里藏族自治县嘎卓舞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杜基嘎尔
  • 木里藏族自治县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 喜德县彝族金属锻造技艺
  • 雷波县义诺彝族民歌
  • 盐源县摩梭人成丁礼
  • 越西县邛都洞经古乐
  • 西昌市彝族舞蹈
  • 西昌市西昌火把节
  • 盐源县摩梭人转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