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纳西族“金佐措”介绍

纳西族“金佐措”

纳西族“金佐措”

纳西族中有多种优美而抒情的自娱性歌舞,“金佐搓”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歌舞之一。这种群众性的歌舞晚会活动,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又增强了民族间的凝聚力,成为纳西族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生年代】

“金佐搓”相传产生于木氏土司崛起的年代(元代十三年前后),这一古老的歌舞形式源于纳西族先民在过着游牧生活的时候,白天经常围猎山中,晚间即在篝火旁享用所得猎物,并尽情欢舞,仿效狩猎时的惊险场景,所以该歌舞至今还追忆沿袭着先民们原始的歌舞情景。

“金佐搓”,整个歌与舞都充满着古老而质朴的生活气息,队形与其它舞蹈有别。舞者们左手叉腰,右手搭在前一人肩头,站成弧形边歌边舞,队首即为领唱兼领舞,由于歌词风趣、旋律活泼、动作轻快,所以一直没有被人们忘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需要,现在俄亚歌舞“金佐搓”已成为当地纳西族人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自娱性歌舞。

【分布区域】

“金佐措”歌舞的分布主要以俄亚纳西族乡为中心,辐射及依吉、泸沽湖、宁蒗、丽江等地域。俄亚纳族乡位于县境西南边缘,地处东经100°3′—100°30′,北纬27°43′—28°5′之间。东与依吉乡以冲天河分界,南与云南省的丽江市和宁蒗彝族自治县隔金沙江、冲天河相望,西和西南面与云南省的香格里拉县山水相依,北与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城县接壤,东北面与宁朗乡以子落后山分水岭分界。全乡辖6个行政村、20个村民组、50个自然村,幅员面积587KM2。

【基本内容】

“金佐搓”是木里纳西歌舞“瓦玛达”、“达里子”“阿昔乃”的统称。其中:“瓦玛达”是以一人领众人合的一种集体歌舞表现形式,载歌载舞时,必须是大东巴或德高望重的长者引领歌舞,参与人数可由4、5人多达400、500人,一般逢重大节日和劳动之余才进行,尤其是插秧季节。它以独特的前后闪动胯部及跺脚为主要动作,显得粗犷而豪放。

“达里子”是纳西族古老的歌舞曲调,歌舞时,男子以手扶肩,女子手拉手,以一人领唱或两人对唱众人合的形式,根据五个音节为一句的歌词,走三步停一步,如此循环反复。多用于喜事和劳动之余,可即兴编词,或祝福新人白头偕老,生活愉快。或祝福朋友吉祥如意,和谐安康。

“阿昔乃”是纳西族一种古老的祭奠歌舞,凡逢村里丧事时大家都要跳。歌舞时,领唱者以缠缠绵绵、依依不舍的歌词,歌唱老人生前的功德及晚辈的依恋之情。领唱者站在队首,其他人左手叉腰,右手搭在前一人右肩边唱边慢慢舞动,一左一右的轻微摆动着身子。

【基本特征】

“金佐搓”的主要内容为表现生活形式,歌唱美好生活,祈求神灵保佑等,舞蹈内容十分丰富。在纳西族人们的生活中,始终存在着具有浓厚原始宗教的色彩,它是纳西族传统歌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歌舞是一领众和的集体形式,歌舞时不受人数、男女限制。开场引领曲调气势磅礴,优美动听,舞蹈动作粗犷豪放,舞动时以独特的前后闪动和胯部及跺脚为主要动作,说词言简义刻,动作简单易记,只要投身队伍,便可进入角色一同舞蹈。

【基本价值】

“金佐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基础,其表现内容丰富,风貌独特,技艺精湛,它以强烈的个性而被广大的纳西族群众所赞誉,在当地纳西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体现了较强的艺术价值,是当地纳西族人民在各种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的保护和发展将会为木里俄亚纳西古寨民间文化的发展和旅游业启动发挥重要的作用。

  • 上一条: 藏历年
  • 下一条: 嘎卓舞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木里藏族自治县民俗
  • 木里藏族传统茶具制作技艺是历代藏族工匠智慧的结晶,倾注了藏族民众特有的自然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通过特定的载体形式将这些理念外化于各类茶具之上,成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 民族概况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藏族概况
  • 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年的新年是月日,和农历春节是一天,年新年是月日,春节是月日,所以藏历年
  • 川西藏族山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最典型的地带。这里以藏民族为主生活着彝、汉、苗、蒙古、纳川西藏族山歌
  • 藏族毛织品编织技艺产生年代据考,木里的藏族是唐朝初、中期年间从西藏、青海一带迁入的。随着先人们的迁徙,不仅带来生产资料,而且也带来各种手工技艺,毛制品编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 木里藏族“嘎卓”舞又称“锅庄舞”、“歌庄”、“卓”等,俗称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分别有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嘎卓舞
  • “擦窝”是由味似苏达水的天然液体本地称硝水熬制而成的凝固物质形似小饼味苦涩刺苦。木里当地藏族呷咪语称“擦窝”谱咪语称“得哎”。它是历史上在木里及稻城、擦窝制作技艺
  • 民族概况我国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米族概况
  • 木里藏族自治县推荐民俗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杜基嘎尔
  • 木里藏族自治县普米族概况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嘎卓舞
  • 木里藏族自治县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俄喜节
  • 木里藏族自治县纳西族“金佐措”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历年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概况
  • 木里藏族自治县川西藏族山歌
  • 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苗族服饰
  • 木里藏族自治县擦窝制作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传统茶具制作技艺
  • 德昌县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
  • 喜德县勒俄特依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概况
  • 喜德县彝族金属锻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