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彝族蹢脚舞介绍

彝族蹢脚舞

彝族蹢脚舞

彝族蹢脚舞与流传于滇西北一带的“打歌”“跌脚”“左脚舞”为同种,“蹢脚”的历史相当久远,明清时云南、四川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如:“一人吹芦笙为引,男女牵手,周旋跳舞,歌笑以为乐。”(《正德云南志》)“末些蛮,在大理北,与土蕃接界,邻金沙江……男女动百数,多执其手,国旋歌舞以为乐。”(《云南志略》)清代云南巍山文龙亭壁画绘有彝族“打歌”图。会理彝族大多在明清时由贵州、云南移入,其民风民俗与毗邻云南的相仿。蹢脚舞也应在明清时代传入。

【分布区域】

彝族蹢脚舞分布于会理县小黑箐乡、关河乡、金雨乡、绿水乡、太平镇等地彝区。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处于攀西资源开发区腹心,西连攀枝花,南隔金沙江与云南的禄劝、武定相望,北邻德昌县,东接会东、宁南两县,扼川滇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川西南与滇西及南亚商贸往来周转重地,为古丝绸路必经要塞,素有“川滇锁钥”之称。全县幅员面积4522平方公里,全县辖50个乡镇304个行政村,总人口43.3万,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彝族占13.5%,其他有藏、傣、蒙十几个兄弟民族。

【基本内容】

彝族蹢脚舞与舞蹈为主,但,离不开乐器伴奏,乐器为竹笛(一支或两支),也有加入月琴的。

舞蹈队形以众人为圆圈旋转,手上动作不多,脚下动作变化多端,舞姿多种,因而以此命名的各种舞动、舞步多大数十上百,如:一脚、二脚、三脚、四脚、五脚、六脚、无名脚、送脚、榨把、洗麻线、一脚跷、跑马四脚、跑马三脚、合脚、欢乐脚、赛马脚、合心合意脚、大姨妈赶场……

舞蹈音乐是以每节不同命名的舞动(一套动作)配一个舞曲,即有多少套舞动,就有多少个舞曲。舞蹈热烈欢快,节奏鲜明,民族的和地方的风格都很浓厚。

【基本特征】

1.自娱性和群体性。“听见笛子响,脚板就发痒”,“不消用嘴说,走拢就蹢脚”,这些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确切地反映了彝族群众对蹢脚舞钟爱,无论是劳作之余,或是在劳作休息时,常常都有少则几人,多达数十上百人在院坝、田边地角跳舞,特别是节日盛会,婚嫁喜庆场合,更是不可或缺,男女老少上百人共舞,情绪热烈,气氛欢快。

2.动作多样性。蹢脚舞动作多样,且大都来自生产生活或摹拟动物,舞蹈重点在脚,花样繁多。

3.笛子伴奏的指挥性。笛子不仅是伴奏乐器,而且是“主心骨”。吹奏者既是音乐的伴奏,更是领舞者,常常走(跳)在队伍前头,(有时居圆圈中心),带领整个舞队(众人),以不同的调子(舞曲)指挥变幻不同舞动;吹奏什么调子就跳那个调的舞,皆听奏者指挥。

【基本价值】

1.文化价值。蹢脚舞在会理彝族群众中是根基最深、流传最久最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娱性舞蹈,也是社会生活中的节日、庆典、婚聚、喜庆的风俗习惯,使数百年来没有别的形式可以取代的。

2.社会价值。蹢脚舞是沟通人们情感、人际交往、增进友谊,比语言还好的手段。蹢脚舞,对于彝族群众有文化认同、精神维系的深层作用和影响;也是联系和与其他民族友好交往的良好方式和有效手段。会理历来是多民族杂居区,不仅彝族,而且其他民族群众也融入蹢脚舞的行列,共同流传。改革开放后,县上举办的许多经贸、文化活动,它为扩大交流,促进友好交往,营造和谐氛围创造良好效益。

  • 上一条: 口弦音乐
  • 下一条: 红铜火锅制作技艺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会理县民俗
  • 出门时不可随便帮他人捎带东西1、尤其是那些在车站偶遇的情况,千万不可随便帮助捎带。并不是讲什么法律法规,而是会形成一种霉运煞气干扰到自己的行程。一旦捎带则多半会出门时不可随便帮他人捎带东西
  • 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国际聋人日),国际聋人节是由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于1957年决定的,并规定1958年9月28日为第一个国国际聋人节
  • 会理绿水乡松坪村手工制作的饵块最有名。饵块色白,切成块、片、丝入锅煮,不浓汤,且味好。如不食用,浸泡在水里,久泡不馊不臭。制作饵块需要选用本地的大白谷米,浸泡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 彝族蹢脚舞与流传于滇西北一带的“打歌”“跌脚”“左脚舞”为同种,“蹢脚”的历史相当久远,明清时云南、四川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如“一人吹芦笙为引,男女牵手,周旋彝族蹢脚舞
  • 阿富汗共和国,简称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是一个内陆国家。面积64.7万平方公里。人口1980万,阿富汗人(又称普什图族)占50%多,塔吉克族人占:3o%。是个阿富汗的习俗礼仪
  • 走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中老年男子。他们脸上画着五颜六色的条纹,一手拿着小铁罐,一手拄着拐杖在闲逛。如果你看上他一眼苦行僧:印度教国家里独有的景观
  • 会理自古产红铜,铜器加工制作业自唐以来就十分发达,一直沿续至今。据文献载,早在东晋末年公元年,会理就有了铜冶炼,唐宋以来铜开采与加工业兴盛,南诏时期,红铜火锅制作技艺
  • 傈僳人在历史上从米易、攀枝花、盐边乃至云南等地逐渐迁入德昌境内金沙、南山一带聚居。傈僳族聚居区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著称,这里居住的傈僳人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傈僳族民间传说
  • 会理县推荐民俗
  • 会理县彝族蹢脚舞
  • 会理县国际减灾日
  • 会理县国际聋人节
  • 会理县出门时不可随便帮他人捎带东西
  • 会理县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 会理县红铜火锅制作技艺
  • 会理县苦行僧:印度教国家里独有的景观
  • 会理县阿富汗的习俗礼仪
  • 木里藏族自治县川西藏族山歌
  • 木里藏族自治县普米族概况
  • 西昌市彝族火把节
  • 越西县彝族马布音乐
  • 德昌县德昌花傈僳族服饰
  • 昭觉县彝族羊毛擀毡及纺织技艺
  • 冕宁县藏族赶马调
  • 美姑县苗族风俗摇马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