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彝族阿都高腔介绍

彝族阿都高腔

彝族阿都高腔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勤劳智慧的布拖彝族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繁重的劳作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压力,触景生情,以情起兴,信口高腔,抒发感情,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不断加工,不断创新,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间歌谣——阿都高腔。

【分布区域】

彝族阿都高腔除分布在布拖之外,还分布于邻近的普格、昭觉、宁南、金阳等县,以布拖为中心和代表。在布拖遍布于全县5个片区、3个镇、27个乡、190个行政村,特别是拖觉片区的拖觉镇、洛古乡、乌科乡一带更为流行。

【基本内容】

彝族阿都高腔的内容一是音乐形态和风格。它的唱法以假声为主,歌头以真声唱出低音后骤然以假声唱出呼唤性的歌腔(或长或短),接着以前短后长的附点型节奏唱完歌词,再以大跳急促下滑至低音作结。它的音区一般都在小字3组的c以上,旋律陡上陡下,大跳起伏,声音尖厉;风格粗犷、奔放、不重修饰,直爽刚毅,形成了其名“丫”(即阿都高腔)的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没有这个“形”,也就没有它的“实”。二是布拖阿都高腔的歌词内容。它是布拖阿都地区社会生活的历史记录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理想愿望的口传诗篇。如前例《蒲莫妮日》的史诗;又如婚礼歌中有唱历史知识的婚礼迎宾歌,体现礼仪排场;出嫁歌反映的是对包办买卖婚姻的控诉。如:“好水流在溪沟里,哪滴不受顽石气?好草生在草地上,哪株不被风霜打?人间妇女千千万,哪个女儿命不苦?”“0女儿啊,生来欠了夫家债,不走不行了。手掌挡泪水,拇指揩泪珠,一路走,一路泪。”布拖阿都地区的丧葬习俗十分隆重,在哭丧、吊唁、送灵(魂)等过程中都有相应的歌和歌舞仪式。如:《哭阿妈》中唱道:“阿妈哟,你的儿女如今成了孤儿,你的女儿从此碎了心;阿妈哟,你从此化成了飘走的云和风,风吹冷飕飕,云飘昏暗暗。”《吊唁歌》唱道:“世上没有不死人,兽中之王也会死,人中皇帝也会死。今天你到天上去,子孙为你来祭奠,你无牵无挂放心走。”表现出对生死观念的豁达和朴素的唯物观。过年歌,除了唱过年快乐之外,还有迎接祖先的歌,寄托了对祖先亲人的缅怀,反映出氏族血缘浓浓之情。反映群众苦难生活和倾诉情怀的山歌、生活歌,在布拖阿都民歌中为数很多。如《阿各的歌》唱:“我阿各没饭吃,我阿各没衣穿,像雪山上脱了毛的鸟儿,又冻又饿活不出来了”。《单身汉》唱:“上没有父母,下没有亲人,我无家可归”。“太阳就要落山了,猎狗老来蹲破圈,猫儿老来转锅庄,穷人老来不当人,只有孤苦徒悲伤”。除了反映痛苦生活的歌,当然也有反映人们理想愿望、愉快感情和男女恋情的歌曲。总之,它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三是火把节中的“都荷”。这是只由妇女表演的歌舞活动,在歌舞场地由10余人乃至百人围成的无数个小圈或大圈的队形,每圈由1人领唱众人应合,后者牵着前者彩巾,各人手撑黄油布伞,边走边唱。歌曲名目较稳定的有十余种,如:《朵乐荷》、《黑勒》、《则呀》、《麻达拉欧》、《合哈》、《呀呀》、《阿莫尼惹》等。歌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有:节日热闹的情景,节日美丽的穿戴装束,不同的人过节中有不同的生活;祈佑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牛羊兴旺,人寿安康;其中唱《阿莫尼惹》借以表达和倾诉妇女们对包办买卖婚姻的不满与控诉,在这时也是合理的表现。

【基本特征】

彝族阿都高腔的特征有彝族古文化代表性地区中的古音乐形态特征。布拖地处大凉山彝族聚居区腹心,是公认的保留彝族古文化、古语、古俗最多最稳固的地区。阿都高腔的古老音乐形态表现在:调式基本上为羽调式的单一性;节奏形态的前短后长附点型;乐曲结构为“一句式(头、腹、尾),一个乐句就是一首歌;节奏性重于旋律性。这些形态在音乐史学中(如《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认为是原始时期民歌所具有的特点,它的音乐形式和形态有明显的古老性。

彝族民歌中的“母体”性特征。与其古老音乐形态相应,在布拖阿都高腔民歌中几乎(不是绝对)都是这一音乐形态(调式、旋律框架、结构、旋律线等),这个“唯一”的现象有研究者揭示认为,在凉山彝族“阿都”地区外的“依诺”、“圣乍”地区的民歌是“所地(阿都)丫(高腔)”的发展,(见《从“Y”看彝族民歌的深层结构和共性特征》)载《音乐探索》1988、2期,其研究成果为《1989年中国音乐年鉴》肯定为“重要成果”);同时在比较云南与贵州彝族民歌后也得出同样结论)(见该文)。因此,布拖阿都民歌中“唯一”的音乐形态,在我国彝族民歌中具有“母体”(或者“种子”)性的特征。

演唱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独特性特征。与以上两个特征相联系的是它的假声唱法,在凉山其它彝族地区基本上是以彝族称为的“合”(平腔)与“尔”(低腔)的或者“合”与“丫”的糅合的“丫合”,阿都高腔与云南彝族中的“打歌调”、“海菜腔”的假声也不尽一样,以它的尖、硬、直,毫不修饰的特点,表现出古老原生态的个性。四、“都荷”歌舞场中隐匿的“妇女节”特征。火把节是一年一度的,正如阿都民歌中唱“一年365天,一年才一回,尽情玩乐不会错”。在凉山父系氏族奴隶制中,男权至上,男人为大,妇女地位低下。彝族《克智》说:“夫坐妻上方,妻要坐端端”。妇女不但受到地位之罪、生活之苦,更是包办买卖婚姻的牺牲品,唯有一年难得的火把节歌舞场中成了主宰者,男性不得介入,怎么唱怎么跳,别人都不会也不得去干涉;而且所唱的内容除那些与节日有关的祝福祈愿、喜悦表述的内容之外,大量的有《阿莫尼惹》(《0女儿》)之类,痛述妇女悲苦的歌,压抑的情绪,只有此刻得以尽情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讲,火把节就是阿都彝族妇女节,体现出深刻的社会内涵。

【基本价值】

彝族阿都高腔具有彝族古文化、古音乐形态的遗存保护价值。如上所述,布拖阿都彝族地区,是彝族古文化、古习俗保留地的代表,它的高腔民歌不仅音乐形态更在于它的民歌内容,有重要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价值,也如凉山彝族的社会形态一样有其特殊个性,是值得保护的。布拖阿都高腔民歌在艺术发展进程中的特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布拖阿都高腔民歌从音乐形态上讲,虽然有原始艺术的遗留特征,但是它不等同于原始民歌,它以其自身独立发展和形成的固有形式延续下来,是有它鲜活的生命力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的音乐艺术特征对研究艺术的早期形态有“活化石”作用;它的社会内容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许多学科都提供了研究价值。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资本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布拖既是享有“阿都高腔之乡”的美称,这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开发”“利用”的极大价值。事实证明,布拖县近些年在宣传本地区,扩大对外交流等,特别是利用火把节的节日效益开展的活动,阿都高腔都是不可或缺,而且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保护好这一资源,继承发扬它的优秀传统,把它作为民族文化资本,发挥它的品牌效益,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 上一条: 阿都歌谣
  • 下一条: 口弦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布拖县民俗
  • 阿都歌谣渊源流长。关于阿都歌谣的起源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其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于奴隶社会时期,跨越若干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用彝语创作并以口耳阿都歌谣
  • 彝族巫师苏尼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时代,其巫事中的舞蹈苏尼舞也应运而生。在有些出版的书中,认为苏尼的产生晚于彝族毕摩,年代不远,是一个人得了精神病久治不愈,已故彝族苏尼舞
  • 口弦音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是一种用青竹制成的简单乐器,弹奏音色独特,深受羌族妇女的喜爱。目前,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能够娴熟制作、弹奏口弦的人屈指可数。口口弦音乐
  • 口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是世界性的乐器,为学术界公认。我国有文字记载它的历史很早,礼记说,女娲“承伏羲制,始作笙簧。”诗经称“巧言鼓簧,颜之厚矣”穆口弦
  • 银饰手工技艺是彝族人民世代传承的瑰宝,由于千百年来受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以及生产条件的限制,彝族人对银饰情有独钟,彝族谚语这样写道“银锭沉甸甸银锭就值价姑娘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
  •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勤劳智慧的布拖彝族先民们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繁重的劳作彝族阿都高腔
  •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有趣而具有一定规律的姓名习惯,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彝族的某些习惯传统。彝族姓氏彝族的姓氏颇多,不下千种。据一九九一年布彝族的姓名
  • 会理绿水乡松坪村手工制作的饵块最有名。饵块色白,切成块、片、丝入锅煮,不浓汤,且味好。如不食用,浸泡在水里,久泡不馊不臭。制作饵块需要选用本地的大白谷米,浸泡饵块手工制作技艺
  • 布拖县推荐民俗
  • 布拖县彝族的姓名
  • 布拖县口弦音乐
  • 布拖县彝族苏尼舞
  • 布拖县凉山彝族银饰手工技艺
  • 布拖县口弦
  • 布拖县彝族阿都高腔
  • 布拖县阿都歌谣
  • 会东县金江鼓乐
  • 西昌市世界十大航天飞船发射基地
  • 甘洛县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概况
  • 喜德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 甘洛县四川甘洛尔苏藏族还山鸡节
  • 美姑县“西俄布”:大凉山彝族的宗教祈福节
  • 木里藏族自治县擦窝制作技艺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