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玛牧特依介绍

玛牧特依

玛牧特依

玛牧特依又叫“玛牧伟尔”、“玛牧”等,是彝族人民口头流传的传统道德教育经,主要起着典章制度、民族习惯法、教育启迪、劝学劝说等作用。它以优美的古彝语诗句,以富予哲理的格言句式,以教育、训导、劝说的文化口吻,以智者、贤者、能者的思想,以培养优良、贤能、文明、有道德者为目标,影响和维系着彝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

【产生年代】

玛牧特依是流传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重要彝语教育经典,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代表。千百年来,玛牧从全方位教育和规范着彝族人民,在凉山彝族教育乃至社会生活中有着不轻的分量。关于玛牧的历史渊源无法准确考证,结合其内容可以推测玛牧是阶级社会形成时的产物,它的流传历史已经很悠久。虽然,彝族民间有玛牧的阿卡拉惹著作说、阿都尔普著作说和阿牛子普著作说,但根据它的内容、形式、社会功能、流传情况等各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玛牧不可能是一人在一时一地的个体创作,而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的经验总汇,是彝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分布区域】

玛牧特依主要流传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处在东经100°03′—103°52′和北纬26°03′—29°18′之间,辖西昌、喜德、盐源、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金阳、美姑、昭觉、冕宁、越西、甘洛、美姑、雷波和木里共17个县市,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片土地孕育了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玛牧特依在彝族民间世代流传,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影响深远。

除了凉山州以外,在乐山、攀枝花、雅安、甘孜和云南省宁蒗县等彝族地区也有流传。

【基本内容】

玛牧特依又叫玛牧,“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明智、优良、贤德之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做事做人的经典语言,也译为教育经典、教育经、训世经、训世诗等,是凉山彝族历史文化的产物。玛牧的主要内容有:

一、玛牧以经典史诗的章节形式,按照彝族男人从小到大、从大到老的年龄线索,分年龄段深刻阐述了现实之中富有哲理性的人生规律,如“一轮十三岁,长肉未结实,椎骨未定型,人小心幼稚,马驹踩不稳,人小思玩乐,一日跑九处……二十五六岁,生龙活虎样,随人能跟上,自逃能脱身,我饱以为别人饱,我饿以为别人饿,若智又若愚……”。

二、揭示了世界上矛盾无所不在,世间万物皆可对立转化的道理。如“天地之二者,日月相对立,星月来联通,天地便相守;君与民之争,粮谷起纷争,用马来冲解,君民则相和;亲与戚两家,聘礼伤和气,牛羊来调和,亲戚则相悦……”。

三、阐述了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规律的道理。

四、阐述了彝族奴隶社会里孜、摩、毕、呷、卓五种人的基本情况和相应职责。

五、玛牧提倡人人平等,如“主子靠奴仆,莫要欺奴仆,也莫重主子,主子是个人,奴仆也是人……”。

六、说明不义之财不要贪的道理。

七、人需要学习和终生学习的道理。

八、向世人提出不要骄傲自大、不要盛气凌人的道理。

九、向人间提倡文明礼貌,如“世间的人们,礼待朋友者,所往朋友多,礼待兹摩者,兹摩器重你,礼待家族者,家族敬重你,礼待亲家者,亲家乐联姻……”。

十、讲述尊老爱幼、勤劳为本、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道理。

十一、反对偷盗和淫贱的行为。如“贪财莫行偷,偷者割肉罚,偷者无尊严;贪吃莫撬屋,撬屋显穷酸;贪色莫幼0,0幼无人格;馋肉莫偷鸡,偷鸡最低劣;偷钱换裤穿,穿着不光彩。子孙后代们,儿子莫起偷盗念,女子莫怀私奔心……”

十二、玛牧有少树敌、多交友之道。如“朋友多为好,敌人少为益,百友不为多,敌一莫谓少……”。

总的来讲,玛牧的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地理、天文、历法、习惯法、典章制度等各方面,包罗了彝族社会历史等级关系、思想发展、辨证法、文明进步、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内容。有针对土司贵族的内容,有针对平民百姓的内容,有针对男人和女人分别应该做的事情。因此,玛牧特依对不同阶段、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准则。在社会全面进步、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玛牧仍然可以起到应有的道德教育功能。

【基本特征】

一、教育性特征。

玛牧特依的教育对象包括了儿童、少年、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男人、女人、统治阶级、平民百姓和社会生活等,在教育普通民众的同时,还要同等教育统治阶级。因此,玛牧特依始终以教育为核心内容,始终站在超阶级的立场上训世教人,具有立场高度超俗,教育全面实用的特征。

二、哲理性特征。

玛牧涵盖了社会历史、等级关系、思想发展、文明进步、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辩证法、习惯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丰富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哲理性。

三、分年龄段规范人的行为习惯的特征。

玛牧特依的结构以年龄为经线、道德情操为纬线交叉而成。以每13个虚岁为一个年龄段,把1至99岁的人生历程分为多个年龄段,准确论述人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随之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这就是玛牧特依与其它民族的教育经的区别所在。

四、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玛牧特依在四川彝区和云南部分彝区世代相传,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民众性,是彝族社会内部人与自然、人际关系行为准则、伦理道德思想的规范,具有深远的影响。

【基本价值】

一、教育研究价值

玛牧特依是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一种教育经,其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没有固定的教育时间,教育形式完全生活化、自由化,其目的就是纠正人们的道德行为,培养人们掌握各种知识,教会人们如何做人。教育内容极其独特丰富,思想内容贴近彝族人民,更贴近彝族人民的生活。玛牧特依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最关键的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融于生活,因此,这种教育资源易于传诵,并且能够及时地得到强化,使人们在自然生活中便可以接受到各种教育。玛牧特依汇集彝族先民的思想、经验之大成,隐含着终身教育的制度、范围和含义,历来都受到了彝族人民的尊从、学习、运用、传承和保护,具有很强的思想启迪和教育研究价值。

二、传统道德规范和彝族习惯法研究价值。

玛牧是一部影响凉山彝人世界观、价值观取向的世俗教育经典,是凉山彝族社会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之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彝族人思想道德的普遍尺度,对过去彝族社会各阶层家支秩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彝族传统道德规范和彝族习惯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哲学研究价值。

玛牧作为一部长期流传在彝族民间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经典,其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并且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渊源,在历史上曾经对维系彝族社会发挥过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德治”作用,玛牧特依的思想维系了彝族社会几千年,对丰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文献,对彝族社会伦理道德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价值。

四、传承发展的价值。

玛牧特依中的很多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古今通用,这些较好的民族传统文化应逐步加以研究,可以正确应用到现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交际公关教育等方方面面,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玛牧还有传承发展的价值。

  • 上一条: 德昌花傈僳族服饰
  • 下一条: 勒俄特依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喜德县民俗
  • 勒俄特依也称“勒俄”,意为“通过口耳相传下来的辞章”“精髓”,是用古彝语传承下来的一部长篇创世史诗。勒俄是彝族先民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战胜自然和自我认识的产物,勒俄特依
  •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渝五省市区的高寒山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阿嫫妮惹是彝族民阿嫫妮惹
  • 玛牧特依又叫“玛牧伟尔”、“玛牧”等,是彝族人民口头流传的传统道德教育经,主要起着典章制度、民族习惯法、教育启迪、劝学劝说等作用。它以优美的古彝语诗句,以富予哲玛牧特依
  •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是彝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为彝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出了精美的漆器。彝族漆器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餐具和酒具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 彝族金属锻造技艺喜德彝族叶形双耳腰刀制作技艺在彝族历史上,民族工艺种类繁多,钢铁具锻制技艺是彝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喜德的彝族叶形双耳腰刀以制作精彝族金属锻造技艺
  • 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喜德县乃彝族漆器之发源地。凉山民族工艺公司是一九八二年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聘请民间艺人创办的民族工艺企业,开创了彝族漆器工业化生产凉山彝族漆器艺术
  • 民族概况我国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米族概况
  • 哥斯达尼加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人口306.4万,主要集中在盆地和中央高原地区,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人口构成是: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种占95%,黑人点3%。在这哥斯达尼加礼仪习俗
  • 喜德县推荐民俗
  • 喜德县玛牧特依
  • 喜德县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 喜德县彝族金属锻造技艺
  • 喜德县凉山彝族漆器艺术
  • 喜德县阿嫫妮惹
  • 喜德县勒俄特依
  • 西昌市彝族选美
  • 布拖县彝族苏尼舞
  • 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概况
  • 冕宁县藏族赶马调
  • 木里藏族自治县擦窝制作技艺
  • 金阳县毕阿史拉则传说
  • 德昌县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
  • 会东县四大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 雷波县彝族 “阿依蒙格”儿童节
  • 普格县彝族爬油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