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村庄 用户中心

平乐古法造纸介绍

平乐古法造纸

平乐古法造纸

平乐古法造纸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据史载,我国在唐代就发明了竹纸,比西方早1000多年。平乐古法手工造纸在宋代已闻名于西南地区,乃至于中国。

平乐镇地处四川省成都市所辖邛崃境内西南部,距318国道9公里,距邛崃市区18公里,距成都83公里。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坝面积各占三分之一。二千多年前,平乐便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物产丰饶,人文鼎盛,系川西南重要码头。平乐群峦环抱,四周环山,是一个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平坦绿色小盆地,4.5万亩的竹海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平乐的造纸业在宋、明、清时期兴盛一时。相传平乐的白沫江因两岸造纸加工的作坊太多,往江中排放废水后,使江面布满白色泡沫而得名,足见平乐当时造纸业之发达。据宋《九域志》称:“平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犹大”。《邛州志》载:“成都草纸半平乐”,这是当时平乐纸乡盛产纸的真实写照。平乐的手工造纸业直到解放前期都十分兴盛,有篁锅上千口,年产纸约4万担,(一担=40刀=4000张)产品畅销省内外。

如今平乐仍然保存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古造纸作坊遗址,经初步调查发现现存七十四处,造纸遗址沿山造坊,设计独特,据专家考证,在全国现存古造纸遗址中十分罕见,已被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平乐古法手工造纸技艺独具的石灰浸泡,鍠锅煮竹,磨碾制浆、竹帘抄纸等主要技艺,有别于其它类似技艺,推动了西南地区造纸技术的发展。

信息来源: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信息来源: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上一条: 邛茶制作技艺
  • 下一条: 孔明灯制作技艺
  • 长按其中二维码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 村村通百家号百度百家号
  • 村村通头条号头条号
  • 村村通B站号B站
  • 村村通微信公众号关注微信公众号
  • 村村通抖音号
    抖音号cunwww
  • 村村通快手号请关注快手号
  • 邛崃市民俗
  • 邛陶烧造技艺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邛崃邛窑始烧于南北朝,兴盛于唐,衰落于宋,是经历了约个世纪的中国古代陶瓷民窑,邛窑的窑址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窑包最多、品种邛陶烧造技艺
  • 烫画本地知名民间艺人徐全和潜心数十年研究、创作,以一颗执着的心,一把通红的烙铁,绘出一幅幅精美图画。其作品多次参展获奖。烫画
  • 固驿春台会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位于邛崃市东部,距邛崃市11公里,距成都市64公里,国道318线新邛路段由西向东穿越其境,是邛崃市经济文化发展固驿春台会
  • 瓷胎竹编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为四川特有。在邛崃平乐独具特色的品种为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它是用优质慈竹削成粗细匀净的瓷胎竹编技艺
  • 夹关高跷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跷起源于春秋时代,汉魏六朝称之为“跷技”,宋代叫“踏桥”,逐步演变,清代称之为“高跷”又叫高脚灯。邛崃县志记载夹关高跷夹关高跷
  • 平乐古法造纸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据史载,我国在唐代就发明了竹纸,比西方早多年。平乐古法手平乐古法造纸
  •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发生于邛崃市临邛镇,故事遗迹、遗物主要遗存于临邛镇的大街小巷。也以地名、广场名、街名、雕塑、影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
  • 竹麻号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麻号子是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主要流行于成都所辖邛崃境内平乐镇的金华村金鸡沟、金河村杨湾、同乐村的芦沟以及花楸竹麻号子
  • 邛崃市推荐民俗
  • 邛崃市瓷胎竹编技艺
  • 邛崃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
  • 邛崃市烫画
  • 邛崃市邛陶烧造技艺
  • 邛崃市邛茶制作技艺
  • 邛崃市竹麻号子
  • 邛崃市固驿春台会
  • 邛崃市夹关高跷
  • 邛崃市花楸贡茶手工制作技艺
  • 邛崃市孔明灯制作技艺
  • 邛崃市平乐古法造纸
  • 崇州市怀远三绝制作技艺
  • 龙泉驿区洛带泼水节
  • 龙泉驿区客家婚俗-合八字
  • 郫县郫县望丛赛歌会
  • 崇州市汤长发麻饼制作技艺